小手术解决大问题

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m.39.net/news/a_9192503.html

患者李XX,女性,53岁,因“突发人事不省1小时”入院。查体:神志浅昏迷,痛刺激无睁眼,痛刺激有声叹,左侧肢体痛刺激定位,右侧肢体痛刺激屈曲。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直径4.5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急诊头颅CT示:右额顶脑出血,右额顶硬膜下血肿。既往史:20天前因“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在省外行支架结合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术后口服“双抗”(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q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无“高血压、糖尿病”史。

入院诊断:1、右额顶自发性脑出血并硬膜下血肿2、右侧颞叶沟回疝3、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神经外科林俊明副主任医师阅片后认为:该患者自发性脑出血并硬膜下血肿诊断明确,已形成脑疝,手术指征明确。硬膜下血肿可见低密度液性成份,立即行锥颅穿刺引流术缓解颅内压增高。锥颅后引出暗红色液体量约15ml,患者右侧瞳孔回缩至3.5mm,对光反射灵敏。神志转朦胧,简单应答,简单遵嘱动作,右侧肢体肌张力仍偏高,右侧肢体肌力仍较差。再次复查头颅CT,硬膜下血肿明显减少,中线移位明显改善。

林俊明副主任医师分析:按照压力-容积曲线,该患者发病时间短,锥颅处理及时,引流出部分硬膜下血肿,使得颅内压回落至临界点以下,因此患者神志及瞳孔均有明显好转。由于患者口服“双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行开颅手术,可能会出现止血困难,甚至出血增加的可能。目前临床症状及头颅CT均有明显改善,可暂不行开颅手术,予脱水降颅压等保守治疗。由于上次介入手术DSA右侧颅内血管未发现异常,目前出血原因考虑可能原因: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引起;2、海绵状血管瘤出血;3、隐匿性血管畸形。右侧肢体肌张力高及肌力差原因考虑:1、出血后刺激运动区,癫痫;2、左侧支架内部分血栓形成导致脑缺血。治疗上右侧防止再出血与左侧防止缺血相矛盾,故先停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给予口服“单抗”(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并给予丙戊酸钠抗癫痫及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右侧出血增加导致意识障碍加重或再次形成脑疝,则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如右侧肢体肌力进行性变差,则行DSA检查,如有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介入溶栓治疗。

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神志逐渐转清醒,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恢复正常,复查DSA排除颅内血管畸形,明确介入术后动脉瘤无复发,出院时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拟2个月后复查脑MR排除海绵状血管瘤。该患者的治疗避免了开颅的损伤及风险,同时让医生深刻体会到颅内压增高压力-容积曲线(指数关系)的重要意义,即在临界点及时处理的重要性和巨大收益。

END

图文:王廷甫

整理&编辑:宣传科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fz/11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