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讨厌学习是家长感到最烦恼的事情。
家长相互之间说的最多的话题也是“孩子不愿意学习”
当孩子反感学习的念头,轻则上课走神、东张西望、重则厌学、逃课。
这种时候家长就会着急,着急之下就用上了那句几乎每个家长都说过的话:“你看看别人”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家庭、学校、孩子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父母不当的言行也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有这样的一项调查,道出了孩子们最讨厌听到的父母说的话。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你看看别人考了多少
可以看到,经典那几句“你怎么那么笨啊”“你看看别人考多少”赫然出现在文字填框里。
恰恰是父母最常说的这几句话,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
很多父母都喜欢将“别人家的孩子”来作为参照物来激励自己的儿女。
但是却没有考虑过,孩子在一遍遍的“对比”观念的灌输下,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曾经把三个儿子送进过斯坦福的陈美龄说过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拿孩子去和别人作比较,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孤品”,却在家长的一句句的“对比”中,活成了七拼八凑的“赝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每一句的斥责和质疑“你看看别人考多少分”“你还差的远呢”的背后,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的不满意以及自己的“不行”。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马丁泰彻博士研究发现:语言质疑、斥责等行为最容易影响大脑中的胼胝体,海马回,以及前额叶这三个区域。
在孩子大脑发育的过程中,若是长期处在否定、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会为了适应当下的环境而变成“求存模式”的结构,从而形成自卑懦弱的人格。
要明白的是,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不是想要孩子成为别人的参照物,而是希望他能变得更优秀,成为更好的自己。
要想孩子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就要将孩子大脑的“求存模式”转换过来。
我们的大脑都是存在可塑性的,可以去对它进行改变和适应。
大脑能通过加强现有的神经通路或者创造新的神经通路并将他们彼此区分开来,我们每一次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就是在改变我们的大脑。
大脑就像一个电路板,不同电路之间的电线就像大脑中的神经通路,学习的过程就是创造新的电路以及巩固老电路,与电路板不同的是大脑学习的状态是以化学信号和神经结构的变化方式来推动的。
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大脑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信号都会不断的增加。化学信号的增加就是我们的一个短期变化,代表了大脑的短期可塑性或者功能可塑性,它能帮助我们快速的适应环境。
自从出生开始,我们的大脑就一直不断的进行着短期可塑,正是因为具备这个功能,我们才能每天接触和学习型的东西,并且适应新的环境。
但是要使这种短期改善变得可持续或者永久的话,我们还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来改变大脑的结构。
大量的长期练习就是将一项技能转移到长期的记忆当中,通过练习,重新连接和改变我们的大脑中的神经地图,从而改变我们大脑的机构和驱动可塑性变化。
而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的就能够促进神经网络的生长和运行的稳定性。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通过锻炼大脑皮层,促进神经递质的分泌和释放速度,让大脑中的突触可以更高效的传递信息,强化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连接,从而提升孩子的大脑综合能力,达到整体能力的增强。
3
有心理学家说过:“在早期养育孩子的方法上,应该尊重真实的力量,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平凡或者优秀,并且教会孩子学会接纳自我。”
我们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的不一样,帮助孩子找回价值感,无论他成绩的好坏,他都是独一无二的。
帮孩子找回价值感的程序,可以从学会正确的夸奖孩子开始。
1.夸孩子要具体
别再用“你真棒”这种浅显的话语,在孩子眼里,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夸奖和赞美的。
当孩子帮你做了一次家务,可以对孩子说“谢谢你帮妈妈做家务,妈妈很开心。”
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你的意思,并且知道以后自己该怎么做。
2.夸努力不夸聪明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用“聪明”来定义的话,只会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的,会将他变得自负,当出现问题时,就害怕会出现与聪明不想符的结果。
夸孩子努力才是真确赋予孩子勇气的话语,让孩子知道无论经历什么过程,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得到想要的结果。
3.抓住事实夸孩子
“好孩子”这种就是家长们会无意间夸出的话语,这个夸奖的概念很虚无,夸的多了,对孩子会造成不小的压力。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全世界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听话,也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话孩子,不要让不懂得好好表达,变成亲子关系之间的鸿沟。
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谈事说服他;既指出问题,又给足面子,既找到不足又善于肯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fz/1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