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裂头蚴的情况较少,但一旦发生,其后果往往十分严重。脑型裂头蚴病便是其中最为凶险的病例,其典型症状包括癫痫发作。对于这类涉及大脑功能区的裂头蚴感染所致的继发性癫痫,如何精准识别并切除癫痫病灶,同时避免神经功能缺损,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日,中国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树海峰教授团队在ActaEpileptologica杂志上发表新研究,详细介绍了一例机器人辅助治疗脑裂头蚴继发性癫痫的病例。该研究强调了神经外科机器人技术、无框立体定位以及术中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在精确识别癫痫病灶和优化手术方案中的关键作用,旨在实现癫痫症状的有效控制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神经功能。一名24岁男性,自年月起被诊断为继发性癫痫,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癫痫症状仍频繁发作。某次丛集性癫痫发作后,患者被紧急送至我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患者接受了多项实验室检查和脑脊液分析,结果均显示正常。脑部MRI平扫显示,右额顶叶存在混杂信号影,周围伴有显著水肿,同时右顶枕叶考虑有软化灶形成。增强MRI进一步揭示,右侧中央前回存在不均匀结节状混合信号影,周围大片水肿,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占位性病变。此外,右侧顶枕叶部分病灶呈低信号,其他病灶呈高信号,提示右侧顶枕叶可能已形成软化灶。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结果显示,轻度睡眠状态下,右额叶出现中等幅度(46-78μV)的非典型尖波,频率约为5.4Hz,其余部位未发现异常。
在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后,我们了解到他在广东省沿海地区工作期间有食用生食的习惯,并且在少年时期曾遭受右侧顶枕部外伤。经过全面的多模态术前评估和多学科(MDT)讨论,患者的诊断被确定为:“.右额顶叶占位性病变;2.右枕叶占位性病变;3.继发性癫痫:无意识障碍的杰克逊癫痫”。我们团队高度怀疑,右额叶和顶叶的占位性病变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有关,而右枕叶的占位性病变则与他少年时期遭受的脑外伤紧密相关。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及潜在风险后,患者及其家属表示当前最迫切的需求是解决癫痫的反复发作问题,并决定拒绝进行寄生虫特异性检测。基于此,我院癫痫中心团队决定采用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无框立体定向技术和术中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监测技术,以实现对脑功能区癫痫病灶的精准定位和最大程度切除,力求实现无癫痫发作且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的最佳治疗效果。术前准备包含三个关键步骤:首先,我们细致地复制了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数据,以此为基础精心制定了手术方案;其次,在患者颅骨的不同位置插入了金属标记,进行薄层CT定位扫描,并将这些图像信息精确地复制到神经外科机器人的计算机工作站中;最后,我们运用“手术治疗计划”软件,通过多模态图像融合,将手术计划与薄层CT图像信息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了对手术部位的精确定位。
手术的简要步骤及过程如下:首先,我们固定了患者的头部并连接了机器人。随后,机器人的机械臂工作平台被用来注册和匹配标记,这样我们就能清晰地勾勒出病变的轮廓并创建出目标路径的三维可视化。在确定了最佳的入颅点坐标后,我们暴露了颅骨并进行了钻孔操作,以取出骨瓣并在硬脑膜上切开了十字形切口。接着,根据机器人的定位系统,我们确定了手术部位的病灶和皮质。在手术过程中,SEEG显示手术区域脑组织深处存在少量尖锐波。经过仔细探查,我们发现病变中心处的脑组织呈白色且质地较韧,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清晰。随后,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一个包膜清晰的小圆形结节,并从病灶及其周围提取了三只乳白色的寄生虫活体,其中最长的达到2厘米(详情见补充材料)。在完全切除病变后,我们将寄生虫连同病变组织一起送至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性质。病理结果显示,寄生虫虫体为裂头蚴。随后的电生理监测显示,手术区域的大脑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最后,我们完成了手术的收尾工作。
术后,患者接受了驱虫和抗癫痫治疗。经过2年的随访和各项评估,患者未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抑郁或焦虑、隔离、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等症状。术后的脑MRI平扫显示,右侧额叶和顶叶的癫痫病灶已完全切除且未出现新的病灶。同时,癫痫病灶周围的水肿症状也显著减轻。VEEG记录显示,监测过程中各脑区未见异常颅内放电。在我院癫痫中心门诊的2年定期复诊中,该患者的癫痫发作已完全停止。随后,我们对患者的抗癫痫药物调整方案是逐渐减量直至停药。该病例显示,对于因脑裂头蚴病而引发的症状性癫痫患者,特别是当癫痫病灶位于脑功能区时,要实现术后无癫痫发作且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优异疗效,熟练运用无框架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图展示了患者术前的脑部MRI影像(a-f),以及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在实施功能区病变活检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策略(g)。图2展示了患者术前的脑电图(EEG)情况。图3展示了患者活检的病理结果,其中明确指出寄生虫虫体为裂头蚴。
补充材料:寄生虫活体影像欲知详细内容,敬请查阅全文。
补充材料:寄生虫活体影像欲知详细内容,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fz/14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