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是什么——“瘤”
脑膜瘤
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
脑膜在哪儿?人体中最重要的部位就数脑了。由于重要,保护也就特别严实。从外向内看有:头皮、颅骨、脑膜3个保护机构。单就脑膜来说,又由3层结构组成:
外层为硬脑膜,厚而坚韧,有神经血管,主要由纵行的胶原纤维组成,有保护和支持脑的功能;
中层为蛛网膜,是疏松成网状的透明薄膜,其下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在颅顶部形成颗粒状突起,伸入硬脑膜静脉窦内,脑脊液主要由此进入血液;
内层为脑软膜,紧贴于脑表面,有丰富的血管,能伴随血管深入脑和脊髓组织,进行营养代谢作用,并参与组成脑室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三层结构犹如一件优质的棉袄包绕在脑的表面,起到保护脑、营养脑、调节脑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脑膜就没有脑的存活。
脑膜瘤的特点在脑子所有肿瘤中,胶质瘤是最多的,其次就是脑膜瘤,因此属于很常见的肿瘤。
年龄上看,脑膜瘤在成年人较多,老年与儿童较少,婴幼儿更少。脑膜瘤又一个特点是女性多于男性。
从脑膜瘤生长的部位来看,最多见的是脑顶部表面的(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其次脑底部(蝶骨嵴、鞍结节、溴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值得提醒的是脑膜瘤可以“跑出”脑膜的部位,见于颅骨板障、额窦、鼻腔、头皮下或颈部,这种脑外的脑膜瘤是异位,不要当成恶性转移。
脑膜瘤多数为一个(单发),少见的有多发的,2个、3个甚至多达几十个,散在于同一部位。这时也不是恶性的表现。
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脑膜瘤依据部位不同,其特殊临床表现亦不同:
大脑凸面脑膜瘤,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约60%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
鞍结节脑膜瘤: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镰旁脑膜瘤:运动障碍表现为从足部开始,渐至下肢,继而上肢肌力障碍,最后波及头面部,如肿瘤向两侧生长,可出现双侧肢体肌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碍,癫痫,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膜瘤: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脑膜瘤的治疗一旦发现脑膜瘤,大致有3种情况:
1.如果是查体偶然发现,并且没有感觉,可以隔3-6个月复查(CT扫描或核磁扫描都可以),看看瘤子是长大了还是不长大或者缩小了,然后再决定如何治疗。
2.医院检查头部CT或核磁发现有脑膜瘤时,说明瘤子长大了并且压迫了脑子出现了头痛,这时就需要治疗。脑膜瘤的治疗分为手术切除和非手术治疗,首选手术治疗。
3.对确属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脑膜瘤或极少数恶性脑膜瘤,不必要强行手术,这时仅作减压性手术后采用非手术治疗,以延长生命。
联系我们
科室-急救-北京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治白癫风办法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fz/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