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术前胶质瘤,术后证实为脑脓肿
患者男,12岁,病史半个月,半月前无明显原因间断性头痛,伴恶心、呕吐数次,有发热病史,达38.5。在当地行“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转入我院。术前讨论胶质瘤放在第一位诊断。术中发现为硬膜下脑脓肿。术后病理证实脓肿。
分析原因:小孩血脑屏障发育不良,在感染的情况下容易并发颅内感染,影像学表现不是那种典型的环形增强,也许是脓肿还没有发育完全的缘故。有时不正规抗炎治疗效果不良,不要因此完全放弃该诊断,医院术前讨论的病例,值得借鉴。
22.多颅神经损害时,注意有无病毒感染史,警惕多颅神经炎,甚至还要想到海绵窦血栓。
患者,头痛伴左眼睑下垂1月,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血压/90mmHg,左眼球瞳孔4.5mm,对光反射消失,,外展不能完全到位,内收、向上、向下均受限,左面部痛觉过敏,其余颅神经征阴性,运动、感觉系统检查正常。当时我粗看了一下,定位动眼神经麻痹,有反复头痛,老年人,考虑不典型动脉瘤。后来教授来了,一查体。左眼周围有疱疹遗留的疤痕,追问病史,10天前有疱疹感染史,有展神经、三叉神经受损,考虑眶尖综合征,经MRI血管成像证实,排除动脉瘤,给予抗病毒治疗后好转。
23.碰上年轻的脑出血病人手术时要小心一点,想到血管畸形的可能,特别是血肿碎吸前,否则,术者脸都会吓白的。
三年前在还在做实习生的时候同一位主治医生做一台40岁女性脑出血的病例人,具体出血的位置和出血量记不清了,血肿清除的差不多的时候,突然大出血,血一下充满了视野,血刚吸下去,马上就长了上来,主治医生的脸都白了,(术前还想到了合并血管畸形的可能,说手术时小心一点)赶快拿银夹,可笑我当时都不知是什么东西,可笑手术包里还还没有,又打开另外一个才找到,已过了三四分钟了,好不容易把血止住,医生坐在那儿也不动了。
24.有时病人故意隐瞒重要病史或诊断,其目的是“考医生”
一个10岁小孩,复视伴头昏2月,体检左眼球活动不能,右眼活动自如,其它神经系统体征均阴性。首先考虑MG,行neostigmine试验阴性,胸腺CT正常,腰穿CSF检查正常,头颅MRI+MRA正常,主任查房后考虑脑干炎,脱髓鞘性疾病,给予地米10mg静滴。第二天我值夜班,发现其右眼外展也不到边,百思不得其解,请主任再查房,重做neostigmine试验阳性。后给予吡啶斯的明30mg每日三次口服,症状明显好转。追问病史,门诊已服用吡啶斯的明二天,入院后未服。问诊中治疗经过不详细,或许病人在考医生。
25.有高血压病史和脑MRI结果而貌然断定就是脑血管本身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而忽略了由全身系统性疾病而引起的症状,实为一重大教训.幸亏及早得以发现,要不然....例如:上消化道出血--贫血--头晕。门诊遇一反复头晕病人,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收住院,结果是上消化道出血.吓出了一身冷汗。
男,69岁.反复头晕病史两年,加重一周.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血压最高达200以上.头晕呈阵发性,每次几十分钟到几小时,休息后可缓解.头晕重时伴心慌出虚汗。未问出有其他病史。门诊当时测血压140/90mmhg,做心电图市心率84次,脑MRI示多发腔隙性梗塞灶,(包括双侧基底节,脑干,小脑都有)遂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脑梗塞收住院。入院后第二天病人出现黑便,查血色素6.5克.遂以消化道出血转消化内科。回想当时门诊时病人曾述最近时有胸骨后烧心,疑心脏不好,含速效救心丸,有时好,有时不明显。因有高血压病史和脑MRI结果而貌燃断定就是脑血管本身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而忽略了由全身系统性疾病而引起的症状,实为一重大教训,幸亏及早得以发现,要不然....
26.教训深刻,不能光靠影像学检查,临床体检还是基本功呀,很重要。头颅MRI,发现一位于中央沟附近的脑膜瘤误诊“腰椎间盘突出”
这是我骨科同事给我说的一件事:
骨科收了一名主诉一侧下肢无力、麻木不适的中年患者,做了腰椎CT、MRI怀疑腰椎间盘突出,并经手术摘除了“突出的椎间盘”,但患者症状不见好转,反而有进行性加重趋势,一次主任大查房,该主任很重视临床体检,发现患者一侧下肢腱放射活跃,巴氏征(+),查头颅MRI,发现一位于中央沟附近的脑膜瘤,转我科,手术切除,病人症状缓解。
27.对专家的诊断也不能完全相信,因为专家也是人而不是神.从此再遇见昏迷,瞳孔小的病人就多了几个心眼,不怕想得多,就怕想不到。是中毒,而不是脑干梗死。
几年前在急诊值班,突遇以老年女性,已昏迷入院,无呕吐,查体:深昏迷,口角不偏,双瞳孔等大,直径如针尖样,颈软,心肺查体无异常,腹壁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阴性,全身肌张力低。立即考虑脑干病变,行CT检查未见异常,认为符合脑干梗塞,予以尿激酶溶栓,改善脑循环药物,即纳络酮促醒等治疗。期间一度出现呼吸困难,有窒息,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及辅助通气。向家属交待病危,以脑干梗塞交待病情,没想到当晚病人呼吸即恢复,意识也渐清,予以拔除气管插管,第二天下午病人神志清,能回答问题,询问才知病人自服安定六百片,很是后怕,一旦溶栓出血岂不是大过。
44岁男性,骑摩托时突感右侧肢体乏力,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持续2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立即就诊,一老主任考虑TIA,并予相应治疗。未查头部CT/MRI,未收入院。因患者为本科护士的兄长,3日后经建议行头部CT:左外囊出血(约7ml)。
28.甲减很容易漏诊。教训:还是思维要广,不能只想到本科病,尤其是症状、体征复杂的病人,要想到内分泌、代谢病或者结缔组织病可能。
患者男性,76岁。四肢乏力2月入院。查体:神志淡漠,言语少。皮肤干燥,双下肢脱屑。贫血貌。心肺(-),双下肢浮肿,肌肉萎缩。四肢肌张力降低、肌力均III级,腱反射减弱,双下肢深浅感觉基本正常,没有病理征。血常规见贫血,生化、肝功正常。头颅、脊髓MR见小片状脱髓鞘斑。肌电图正常。入院时怀疑MS或者运动神经元病,用DXM冲击1周无效。后来全科讨论时不知是谁想起查个甲功,一看,TSH30多,给甲状腺片、优甲乐2周,肌力IV级,病情好转。
29.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诊断)查血清乙脑特异性IgM,阳性,确诊为乙脑(脊髓炎型)。
病人,男,23岁。于8月5日以发热4天,双下肢活动障碍1天收入院。病人于入院前5天自感双下肢及腰部钝痛,无放射。次日体温38℃,双下肢活动无力,伴纳差、恶心、头痛。入院前1天体温稽留不降,双下肢活动受限,并伴尿潴留,以脊髓灰质炎收住院。查体:体温38.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7/13.3kPa,神志清,颈软,心肺正常;腹平软,腹式呼吸存在,腹壁反射消失;脊柱正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Ⅰ级,感觉存在,克氏征、布氏征阴性,两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膝腱、跟腱反射消失。住院第2天,体温39℃,血压19/14kPa,意识不清,双目凝视,颈有抵抗,面部及上肢肌群频繁抽搐,双下肢弛缓性瘫痪,肢端冷。脑脊液外观清亮,潘氏试验阴性,白细胞×/L,蛋白0.6g/L,糖及氯化物正常。(此位病人于夏秋季节发病,临床特点为发热,迟缓性瘫痪,因此首诊为脊髓灰质炎。随后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脑脊液为病脑之改变。脊髓灰质炎脑炎型在临床上亦可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此时按脊髓灰质炎诊断思路似应考虑“脊髓灰质炎,脑炎型”。但脊髓灰质炎发生迟缓性瘫痪多表现为不对称性,无感觉障碍,在软瘫发生前应出现全身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而此例却无此症状。因此,还应考虑是否为其他伴有迟缓性瘫痪的病脑。而在夏秋季节,首先应考虑乙脑脊髓型。此型较为少见,约占乙脑的1%~2%,其脑脊液变化二者基本相同,与脊髓灰质炎较难鉴别。乙脑的弛缓性瘫痪有如下特点:①一般数日内由弛缓性瘫痪转为强直性瘫痪。②多见为偏瘫或单瘫,偶见有全瘫者。③偏瘫者,健侧肢体的跟、膝腱反射活跃或亢进。④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⑤眼底检查可见有神经乳头水肿。全瘫虽在乙脑也属少见,但与脊髓灰质炎-脑炎型相比,乙脑病人无全身肌肉疼痛和感觉过敏,此点为二者较为重要的鉴别。此时进行各自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诊断)查血清乙脑特异性IgM,阳性,确诊为乙脑(脊髓炎型)。
30.神经内科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内科医生,很多情况下,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只是内科疾病的一个表现而已,你要重视它但不要只重视它;而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是力量。
72岁老年男性,因早晨被家人发现意识不清、四肢活动减少6小时入院。
急诊查体:血压/70mmHg,体温39.5度,呼吸24次/分,脉搏次/分。意识不清,(似无动性缄默状态)貌似觉醒,眼球活动自如,双瞳大小光反射均正常,不能言语,四肢肌力II级以上,双侧病理征阴性。另双肺呼吸音粗,可见指端及口唇阵发性发绀。检查:血常规示WBC,NEUT80%,PLT2w7,心电图示窦速,头颅CT报告右侧颞叶出血可能。以”急性脑血管病“收住神经内科。
入院后考虑脑血管证据不足,给予积极对症处理(降温、补液、抗感染),同时结合阳性发现寻找病因;反复询问病史,患者一周以来有咳嗽、咳痰,未服药。急查床旁胸片示”双肺纹理粗,左下肺炎“,呼吸科考虑重症肺炎,建议加强抗感染强度,并随时复查血气,一旦氧饱和度进一步下降或氧分压下降即行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血液科考虑目前血小板低尚不至引起颅内出血,建议复查PLT及凝血功能。之后患者病情迅速变化,呼吸急促,发绀呈持续性,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也逐渐下降,全身出现瘀点瘀斑,即入ICU抢救治疗,后化验回报PLT进一步下降,PT、ATPP大大延长(仪器测不出)。后经积极治疗,最后患者情况也没有好转。回顾整个病程发展,简直同书上写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DIC”“一模一样。
责任编辑:王津存.10.15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fz/7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