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挑战中年女性,头痛,右眼睑下垂结果

“患者女,56岁,因上腭部肿物3年于年5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肿物切除+上颌窦根治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上颌骨)间叶源性肿瘤,而后又因头痛、右眼睑下垂10d于年7月入住济宁医学院神经内科。头痛主要为右侧半头部,呈阵发性,较为剧烈,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意识不清。体格检查:右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左侧下颌骨局部缺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未引出,感觉检查无异常,双手指鼻稳准。入院颅脑MRI平扫加增强示:右侧鞍旁占位性病变,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不典型硬脑膜海绵状血管瘤待排(图1);全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血管异常。

(图1:颅脑MRI平扫,右侧鞍旁可见一团块状T1WI等[1A]T2WI等[1B]信号灶,大小约2.4cm×2.2cm×1.4cm,边缘清楚,增强扫描后呈明显均匀性强化,可见“脑膜尾征”[1C-D])

(图2:低倍镜下[2A]可见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核小而偏位,多呈条束状排列,在瘤细胞相对集中的区域为巢状排列,分布于大量嗜伊红色的硬化性间质背景中,细胞之间为纤细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网状纤维染色时上述结构更为明显[HE×]。高倍镜下[2B]瘤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空而透亮,嗜伊红似上皮细胞,核呈卵圆形或多角状,常贴边分布似印戒样,染色质多呈空泡状,部分细胞核内可见小核仁,核异型性不明显,分裂象也不易见到。间质内可见大量胶原纤维,伴明显玻璃样变[HE×]。Ki-67阳性表达[2C,免疫组化×]。Myogenin阴性表达[2D,免疫组化×])

诊治经过

患者转入神经外科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右颞下锁孔入路右侧鞍旁占位显微切除术”,术中见中颅窝底海绵窦外侧壁硬膜隆起,触之质韧,切开海绵窦外侧壁,见肿瘤质韧,血供丰富,约2cm×3cm×3cm,术中诊断为右海绵窦内脑膜瘤,显微镜下分块次全切肿瘤。术后病理学证实为(海绵窦内)间叶源性肿瘤,考虑为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EF,图2)。

最终诊断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

讨论

SEF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组织特点是瘤细胞胞质透亮呈上皮样,伴间质明显的胶原纤维透明样变,瘤细胞大多为成纤维细胞,本例患者亦具有SEF典型的组织学特点。CT或MRI检查多显示低密度信号,提示肿瘤内含有胶原成分比较多,而细胞成分相对较少。该肿瘤多呈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病史可长达数年。肿块多见于下肢/下肢带(臀部和大腿根部)的深部软组织.其次可见于躯干(胸壁和背部),部分病例位于上肢/上肢带(肩部和腋窝)和头颈部,偶可发生于颅内、脊柱旁、盆腔、阴茎部和骨。SEF可以发生颅内转移。Massier等报道了1例56岁原发于垂体部位的SEF的患者,25个月后在其小脑半球和大脑出现肿瘤沉积,但不能明确这是SEF的确切转移。该例系SEF右海绵窦内转移,尚未在文献中检索到此类病例。海绵窦区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1%-0.2%,大多数为脑膜瘤、神经鞘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而邻近肿瘤侵袭海绵窦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垂体瘤、神经纤维瘤、脊索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等。由于海绵窦内SEF转移没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故易诊断为海绵窦内常见肿瘤,本例术前与术中均诊断为海绵窦内脑膜瘤。结合患者病史以及肿瘤病理学诊断,考虑该患者上腭部SEF转移到了海绵窦内,且血行转移的可能性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是一种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向质,可以通过Ki-67抗原的检测,了解恶性肿瘤的细胞增殖活性,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本例Ki-67升高,反映了SEF具有较活跃的增殖性及侵袭性,虽然其是一种低度恶性纤维肉瘤,但常具有侵袭性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赵国栋,孔令胜,李根华,冯嵩.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右海绵窦内转移一例.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98(19):.

神经病学俱乐部ub神经病学俱乐部,立足一线临床,服务神经科同行,助力神经病学天天向上中华医学杂志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北京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fz/8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