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展如才,年3月出生于武城县滕庄镇滕庄村。年考入滨州医学院医学系。年—年,就读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专业,并取得硕士学位。年至今在山东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医院副主任医师、留美博士后。
年9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被派往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研究神经内镜颅底外科技术。年—年先后在美国医院、罗格斯大学深造。在美期间,展如才凭借杰出的表现,获批“美国政府杰出人才”。
近年来,共完成科研立项8项,其中,1项受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资助,申请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省科技厅课题各1项。获得国家专利13项,撰写专业论文23篇,其中核心期刊9篇,翻译外文著作1部,编著专业书籍1部,被《中国误诊学》杂志聘为特约编辑,被《中国医学创新杂志》聘为副主编。
先后获得“济南市杰出青年岗位操作能手”“济南市卫生系统十大新闻人物”“济南市卫生系统杰出青年创新能手”称号;以全票通过获首届“泉城卫生科技明星”称号,入选“济南市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计划”资助项目。
展如才在医院手术室办公室。
本期“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栏目的采访嘉宾医院副主任医师、留美博士后展如才。
提到展先生,就不得不提一项先进的微创手术方式——内镜颅底外科技术。借助神经内镜,无需开颅,就可以通过鼻腔观察和切除位于颅底的垂体瘤、脑膜瘤等肿瘤。这种微创手术不但减轻了病患的痛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开颅造成的脑损伤。而展如才就是国内较早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这项技术的专家之一,医院开展了第一例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
见到展先生时,他刚走下手术台。自去年3月份从美国归来,展如才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慕名而来的患者。之所以能够赢得患者信赖,在业界小有名气,皆源自展如才对医术孜孜以求,不断登攀的精神。
展如才与中科院院士、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赵继宗在意大利参加国际会议。
勤学不辍,迈入神经外科大门
年3月,展如才出生于武城县滕庄镇(现已并入鲁权屯镇)滕庄村。父亲是名数学教师,还当过镇中学的校长,因其勤恳、敬业、甘于奉献的作风,在当地颇有名气。在展如才看来,他的性格养成以及对待事业的态度,受父亲影响很深。
据展如才回忆,父亲的教育理念很开明,从不为他设定一些目标,充分尊重他的兴趣爱好,认为凡是只要努力就行。也正是基于父亲为他营造的这种宽松环境,展如才从未将学习当成一种压力,而是一种兴趣。特别是受父亲的影响,展如才从小就在数理化方面展现出了超于常人的天分。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年6月,展如才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考——高考。喜欢钻研、爱挑战的展如才将医学专业当成了第一志愿。而这一年的高考,展如才平日最擅长的物理,却发挥失常,最终与填报的山东医科大学失之交臂。而不幸中的万幸,最终被调剂的大学为滨州医学院,展如才还是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5年的本科时光,展如才格外勤奋。随着对医学专业知识的逐步深入了解,他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也日渐浓厚。“那时候喜欢干动手的活儿,特别爱做手术。”展如才回忆说,医院实习时,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学做外科手术,特别向值夜班的老师请求,晚上不论多晚只要有手术都要叫他起床。一次有一台手术恰在深夜,而外面还下着鹅毛大雪,接到通知后,展如才丝毫没犹豫,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医院。正是基于实习期间,争取来的一次又一次学习外科手术的机会,他比其他同学更熟练地掌握了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功。
年7月,大学毕业的展如才面临择业,医院医院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医院的职位不同,一个是外科一个是内科。最终,展如才遵从了自己的兴趣,医院神经外科,这一干就是4年。
工作期间,展如才凭借其扎实的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功,及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医院崭露头角。入院第一年,他就能够独立完成部分脑外伤手术,第二年就已经可以指导实习医生了。而展如才并没有满足于现状,随着了解的医学知识越来越多,却也发现医学的博大精深、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尤其是平时接触的手术,多数都以救命为主,手术并不精细,有的手术对人体脑部创伤较大,后遗症较多,他认为这些手术并不能代表神经外科高精尖的水平。
继续深造,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成了展如才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开始着手准备考研。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展如才开始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每天早起一小时背英语,晚睡一会看专业书籍,最忙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凭着这股子韧劲儿,展如才一举考上了山大医学院神经外科专业。
在攻读硕士学位时,一向喜欢钻研,爱挑战的展如才毅然将研究方向选择为,神经外科中手术难度最大也最复杂的颅底神经外科。位于颅底的垂体成了展如才精心钻研的对象。他一边学习理论知识,医院实习,通过对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对于颅底神经外科有了更独到、更深刻的认识,并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年,硕士毕业后,凭借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展如才顺利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在那里他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年9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被派往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研究神经内镜颅底外科技术,师从世界著名神经内镜专家Paolo·Cappabianca(右二)教授,以出色的表现赢得各国专家称赞。
负笈国外,学成新技术归来
进医院,展如才很快成为了神经外科的得力干将。医院有一台脑室镜,却因无人懂技术,不会操作一直闲置未用。医院后,凭借读研时的所学很快将脑室镜利用起来,并用其完成了脑积水、脑出血、颅内囊肿等多项微创手术。
年10月,国际神经外科内镜研讨会暨神经内镜高级培训班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旨在培养我国神经内镜及微创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已对神经外科专业,尤其是脑室镜有多年临床经验及研究的展如才,代医院参加了这次会议。不曾想到的是,这个会议让他有了一份意外的收获。
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多名国内外首屈一指的神经外科专家、学者。在会议上,展如才认识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学者菲利斯。
两人相谈甚欢,在交流中,菲利斯向展如才介绍了国际先进的颅底内镜手术,而菲利斯的导师正是世界著名的神经内镜权威Paolo·Cappabianca(保罗·卡帕比安卡)教授。
彼时,神经内镜技术在国内方兴未艾,而对内镜颅底外科手术更是鲜少耳闻。菲利斯的介绍让展如才为之一振:颅底是医界公认的外科手术最难以到达、风险最大的人体区域。如果应用颅底内镜,即便应对最难切除的垂体瘤,也不需要开颅。他坚信,这种尖端的诊疗技术,必然会大放异彩。学习新技术,将它带回国成了展如才迫切的愿望。
与此同时,听闻展如才颅底神经外科的一些独到见解后,菲利斯认为他是神经外科领域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回国后,菲利斯向自己的导师引荐了展如才。于是,年8月,展如才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意大利那不勒斯、保罗·卡帕医院——那不勒斯医院。
师从国际学术权威,学习国际尖端的诊疗技术,这让展如才兴奋不已,同时对这样的学习机会也分外珍惜。他认真对待每一次走上手术台的机会,用心学习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并反复实践练习。他的勤奋努力也赢得了导师的认可。保罗·卡帕比安卡教授曾评价展如才,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能发现问题,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年后,展如才学成准备回国。保罗·卡帕比安卡教授曾一再挽留,希望他能留在意大利继续攻读博士。而一心想将技术带回国的展如才,婉拒了老师的盛情邀请,毅然回国。
展如才回国那一年,医院就引进了颅底内镜设备。利用这台设备,他成功完成了济南市第一例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同时也填补了济南市内镜颅底外科领域的一项空白。
展如医院拉斐尔教授。
年—年,展如才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美国罗格斯大学深造。图为展如才与罗格斯大学神经外科团队合影。
能力出众,获批美国“杰出人才”
随着颅底内镜技术在省内的逐步普及,展如才在业界也已小有名气。但他并未满足于现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意识的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继续深造的想法也越发强烈。
年,展如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山大医学院颅底神经外科专业,医院院长李新钢教授。李新钢教授是国内内镜颅底外科知名的专家。读博后,展如才继续跟随李教授专注于内镜颅底外科技术研究。
而彼时却鲜有博士生选择研究这项技术。“内镜颅底外科技术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很多医学博士都是在学校一路考上来的,在实验室做研究临床经验少,不利于他们研究这项技术。”而展如才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年的积累让他的研究异常顺利。
年3月,凭借出色的表现,展如才作为山大医学院与美国医院的联合培养生,被选派到美国学习。当年山大医学院派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的学生只有展如才一人。
在医院,展如才跟随国际著名专家Cohen教授继续深入颅底内镜研究。随后,他又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罗格斯大学深造。在美国期间,展如才发明了多项专利,发表了数篇在国内神经外科领域较有影响的论文。凭借出众的能力,年展如才申请获批“美国政府杰出人才”荣誉称号。这项荣誉的获得意味着申请人在从事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贡献。而“杰出人才”的获批无疑是对展如才能力的一种肯定。
去年3月份,展如才回国,继续跟随导师从事内镜颅底外科的研究。“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创伤非常小,恢复快,患者手术后2-3天就可出院,从而也减少了治疗费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到了这项手术,之后还会更加的普及。”展如才说。
展如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
展如才和妻子张医院系统圣诞派对,与Cohen教授及其夫人合影。
“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德州人”
回忆这些年倾心学术研究的经历,展如才最想感谢的是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张俊英。他与妻子是读研时的校友,彼时张俊英就读山大社会学专业。毕业后,俩人结婚。展如才在医院工作的同时,张俊英也在大众日报社《经济导报》做起了编辑。而随后展如才先后去往意大利、美国学习,张俊英为了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让他能够安心学习,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停职留薪追随丈夫的脚步。
在展如才看来,妻子是一个能闯敢干、社交能力较强的人。在意大利,张俊英很快在一家华人报社找到了工作,干起了老本行;在美国,她又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聘请为驻美特约记者,曾做过很多大型活动的报道。在此次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夫妻二人,言谈举止间,俩人的深厚感情可见一斑。
谈及与家乡的联系,展如才说如今只要身在国内,每两个月都会回家看看父母。医院的邀请,只要时间允许,展如才从不拒绝,曾医院做过技术指导。
除去常常回到家乡,来济南找他看病的家乡人也不在少数。对于找他看病的家乡人,展如才总是热情相助。即便身在国外,有家乡人联系他做手术,他仍是尽力为他们联系知名的专家。现在回国后,几乎每天都有家乡人找到他,每次看到家乡来人展如才都觉得分外亲切。他笑称,自己不仅是医生还是个“医托”,但他甘愿做家乡人的“医托”,“我只是在做利所能力的事,老家人找到自己就是为了看病心里踏实,我也不能辜负家乡人对我的信任”。
采访结束,面对题词的邀请,展如才深情写下“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德州人。祝德州父老乡亲万事盛意。德州地美水美人更美。”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祝愿。
(德州市政协常委、原副秘书长李端峰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报记者尹晓燕郭庆萍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fz/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