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中枢神经系统
知识梳理
第一节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位置:成人下端约平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第3腰椎下缘。
形态:前后略扁圆柱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脊储圆锥、终丝、马尾。
6条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一前根、
后外侧沟—一后根一脊神经节。
脊髓节段31个,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1个尾节。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横切面:
中央管、“H”形灰质、白质。
(一)灰质
1.前角(柱):①内侧群一躯干肌。②外侧群一四肢肌。
(α运动神经元一骨骼肌随意运动。r运动神经元一调节肌张力等)
2.后角(柱):①缘层、②胶状质、③后角固有核、④胸核。
3.侧角(柱):①T1~L3: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②52~S4: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二)白质
分前索、后索、外侧索(主要纤维束及功能
1.上行纤维(传导)束
(1)薄束、楔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脑束:侧束一传导痛、温觉:前束一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3)脊髓小脑前、后束:向小脑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2.下行纤维(传导)束
(1)皮质脊髓束(侧束、前束):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
(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的运动神经元。
(3)前庭脊髓束:兴奋同侧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的运动神经元,调节身体平衡。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腱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二、简答题
1.简述脊髓内主要上、下行纤维束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第二节脑
组成: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一、脑干自上而下由中脑、脑桥、延髓3部分组成。
(一)脑干外形
1.腹侧面
延髓:延髓脑桥沟、前正中裂、前外侧沟、锥体、锥体交叉、橄榄。
脑桥: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
中脑:大脑脚、脚间窝。
2.背侧面
延髓:下部—一薄束结节、模束结节、小脑下脚;上部——菱形窝。
脑桥:小脑中脚、小脑上角。
菱形窝:髓纹、正中沟、界沟、内侧隆起一面神经丘;前庭区、听结节
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
中脑: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3.第四脑室外侧孔2、正中孔11
4.神经联系:第3~12对脑神经的连脑部位如下:
①中脑一Ⅲ动眼神经、IV滑车神经(唯一后面)。
②脑桥一V三叉神经、VI展神经、V面神经、训前庭蜗神经。
③延髓一X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X副神经、舌下神经。
(二)脑干内部结构
1.灰质
(1)脑神经核分类及名称
①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三叉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②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③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④敏体感觉核:三又神经核团(中脑核、脑桥核、脊束核);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2)非脑神经核主要包括薄束核、楔束核、红核、黑质。
2.白质(4个丘系、1个锥体束及功能)。
①内侧丘系——传导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②脊髓丘系——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压觉。
③三叉丘系一—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触、压觉。
④外侧丘系一—传导听觉。
⑤锥体束——皮质核束一脑干8对躯体运动核一头面部骨骼肌随意运动;
皮质脊简束→脊髓前角一7躯干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
3.脑干网状结构
二、小脑
(一)外形小脑蚓+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
(二)小脑内部结构小脑皮质、小脑髓质、小脑核(齿状核)。
(三)小脑的功能
①绒球小结叶(原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②前叶(旧小脑)—调节肌张力
三、间脑
分部: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第三脑室。
(一)背侧丘脑(丘脑)为1对卵圆形灰质团块。
①腹后内侧核一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
②腹后外侧核一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纤维。
(二)后丘脑①内侧膝状体←接受听觉纤维(外侧丘系)。
②外侧膝状体←接受视觉纤维(视束)。
(三)下丘脑组成——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和乳头体。
重要核团:视上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功能:调节摄食行为、体温和昼夜节律等。
简答题
1.简述第三至第十二对脑神经的连脑部位。
2.简述脑干内四个丘系及其功能。
四、端脑胖胝体、大脑纵裂、大脑横裂。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①三面-—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
②三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二线。
③五叶——额叶、顶叶、颤叶、枕叶、岛叶。
1.上外侧面主要沟、回及皮质功能定位
(1)额叶: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
额下回(后部:说话中枢)。
(2)顶叶: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
顶下小叶(缘上回(颞上回后部):听话中枢;角回:阅读中机
(3)颞叶:额横回(听觉中枢)。
(4)枕叶:距状沟(视觉中枢)。
2.内侧面胱腻腻体、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3.下面嗅球、嗅束、嗅三角。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基底核与侧脑室。
1.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第一躯体运动区(中枢):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2)第一躯体感觉区(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3)视区(视觉中枢):距状沟上、下方枕叶皮质。
(4)听区(听觉中枢):颞横回
(5)语言中枢:
①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②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③听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2.基底核位于大脑底部的白质内,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与杏仁体
(1)尾状核:属新纹状体,与豆状核合成纹状体。属锥体外系,调节运动。
(2)豆状核:分壳和苍白球。壳:属新纹状体,苍白球:属旧纹状体。
(3)屏状核:功能不详。
(4)杏仁体:内脏活动调节。
3.大脑髓质分3种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宽厚白质板,在脑水平切面上呈“”形
分部:
(1)内囊前肢: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2)内囊膝:皮质核束,
(3)内囊后肢:①皮质脊髓束(运动);②丘脑中央辐射(感觉):
③视辐射(视觉);④听辐射(听觉)。
三偏综合征:对侧肢体瘫疾、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4.侧脑室:分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4部。各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简答题
1.简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束
2.简述内囊损伤(出血)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d/1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