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大夫基本功肿瘤系列少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颅内肿瘤的1.3~3.8%,占颅内神经上皮肿瘤的5%~10%,起源于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或未成熟胶质前体细胞的肿瘤转化,50~70%的患者染色体1p/19q存在杂合性缺失,因此年WHO最新颁布的颅内肿瘤分类法,把少突胶质细胞瘤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II级)及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III级),又根据有无IDH基因突变和1p/19q的缺失,把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分为IDH基因突变和1p/19q缺失型和未另行说明型。

临床与病理

少突胶质细胞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发病年龄高峰期为30~4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1,大多数位于大脑半球,典型病例累及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最常见于额叶,可能累及颞叶、顶叶或枕叶,常见的首诊症状为癫痫发作,可伴有头痛和局灶神经功能缺损。

肿瘤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无包膜,钙化常见,可见见囊变,显微镜下瘤组织表现为肿瘤细胞大小一致,中等密度,分布均匀,胞浆肿胀,间质较少,细胞核呈圆形深染,核周有空晕,镜下显示瘤细胞分布密集,典型的少突胶质瘤组织像呈「煎蛋状」肿瘤细胞和「蜂巢状」组织结构,尽管这种结构是人为的,但对少突胶质瘤却很特异。WHOII级和III级的差别在于后者常见核分裂、血管增生或坏死。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肿瘤多呈混合密度(低/等密度),大多数肿瘤合并钙化,钙化呈点片状、弯曲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间变性肿瘤常合并囊变和出血。少突胶质细胞瘤周围多为轻度水肿,但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少突胶质细胞瘤呈无或轻度强化,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多为不均匀强化。肿瘤可扩展、侵蚀颅骨。

MRI平扫可见肿瘤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伴皮层肿胀,T1WI呈低到等信号,典型者表现为不均匀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和瘤内的钙化、囊变及血液的产物有关。

间变性肿瘤可出血和坏死。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罕见柔脑膜强化,当肿瘤出现新发强化时提示肿瘤出现恶变。

DWI显示一般无扩散受限。MRS见Cho轻度增高、NAA下降,无明显Lac峰。PWI示CBV增高。

病灶特点:发生皮层及皮层下病变,脑会肿胀、脑回状钙化,内部囊变,斑片状强化

定位:病灶与颅骨呈锐角,不是宽基底,临近蛛网膜下腔无增宽,无白质塌陷,定位脑内。并且信号特点长T1长T2,并不是脑膜瘤等T1等T2信号影,强化病灶部分强化(斑片状强化)不符合脑膜瘤,临近颅骨正常,也不符合脑膜瘤

鉴别诊断

1、星形细胞瘤:常累及大脑深部白质区,相对不累及皮层,钙化少见,有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且中度水肿较多见。

2、神经节神经胶质瘤: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也以癫痫为主要症状,但病变以实性为主,囊变较少,病变实质部分有明显增强。

3、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该肿瘤好发于小于20岁的儿童或青少年,MRI病灶常位于皮层,边界清楚,灶周常无水肿,多呈三角形分布,在FLAIR序列上,肿瘤边缘的高信号的环征及瘤内分隔是该肿瘤的特征性表现。

A

B

典型病例----来源网络

最新共识

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中国专家共识——

珍藏丨颅内病变定位诊断总结!

神经科基本功之一(肿瘤系列)----脑膜瘤

颅内肿瘤的影像识别—-基础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d/11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