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Free-livingAmoebae,FL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中部分种类对人类具有潜在的致病性。这些阿米巴原虫能够引发诸如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阿卡阿米巴角膜炎以及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等严重疾病,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威胁。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通过分析小亚基核糖RNA基因(SSU-8S-rRNA),已成为阿米巴原虫种类鉴定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对这一物种的全面了解仍然有限。基于此,墨西哥索诺拉技术研究所的FernandoLares-Villa教授及其团队在Pathogen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该文章深入探讨了阿米巴原虫的流行病学问题,更新了其地理分布状况,汇总了近年来的致病性病例报告,剖析了其基因型的变化,并强调了利用基因流行病学研究阿米巴原虫相关疾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福氏耐格里变形虫(NaegleriaFowleri)福氏耐格里变形虫主要栖息在池塘或湖泊中,一旦感染,将引发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这种病症的症状复杂,可能包括剧烈的额叶头痛、高烧、恶心和呕吐等,且常与由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其他感染症状相混淆,导致晚期才被诊断,此时死亡率已高达96%。至今,已发现8种福氏耐格里变形虫的基因型,其中7种分布在欧洲。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的登记病例中,美国以4%的比例位居榜首,其次是巴基斯坦(%)和墨西哥(9%)。多数病例均与接触受污染水源有关。图展示了全球范围内福氏耐格里变形虫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包括临床病例和环境病例。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基因型在各地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病例的关联。阿卡阿米巴属(Acanthamoebaspp.)阿卡阿米巴属的基因型分类主要依据8SrRNA基因区域,当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达到5%时,即可认定为不同基因型。至今,已确认了23种基因型。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基因型如(T、T2、T4、T5、T0、T2、T8)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例如艾滋病毒感染者和器官移植患者,易感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而(T2、T3、T4、T5、T6、T0、T、T2、T5)则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相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T4基因型在这两种疾病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图2展示了棘阿米巴属的基因型(T至T23)与形态(临床和环境病例)的地理分布。根据囊肿的形态差异,星形、五角形和圆形分别被归类为第、2和3组。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Balamuthiamandrillaris)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这种在年被确认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性脑炎病原体的生物,能够侵袭免疫力低下和正常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引发皮肤损伤。自年该基因型被分离后,全球范围内已登记约例病例,其中96例集中在美洲,且死亡率高达98%。巴氏阿米巴(Sappiniapedata)巴氏阿米巴虫的确认依赖于8SrRNA基因序列的两种PCR检测方法,这一发现为探索其他尚未鉴定和发现的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目前仅有一例临床病例与巴氏阿米巴虫相关,因此,更深入地了解这种阿米巴虫的特性,需要进一步对更多基因组片段进行详尽的遗传分析。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随着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计算资源的不断扩充,以及高效分析元数据的管道设计,流行病学领域正逐渐从传统的分子流行病学向更前沿的基因组流行病学转变。基因组流行病学致力于将病原体基因组信息与疾病传播路径相结合,从而监测与疾病爆发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构建追踪网络,揭示传播的空间尺度,以及影响传播模式和预测流行趋势的人口统计学因素。
研究总结目前,我们对致病性自由阿米巴原虫的基因型了解主要局限于已记录的致病变种。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变种正在被发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阿米巴原虫,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流行病学计划,专注于探究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阿卡阿米巴角膜炎以及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的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
借助结构和功能基因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我们可以开发出多种序列分析算法,从而构建一个针对自由阿米巴原虫的全面流行病学网络。这个网络将有助于我们研究以下方面:()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探索可能导致自由生活阿米巴虫或其他原生动物疾病在人群中传播的因素;(3)发现与感染变化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基因变异;(4)描述新基因型和新毒力表型对环境变化的反应;(5)设计新的诊断方法和流行病学监测手段。
了解更多通过扫描下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d/1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