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症状,据国外报道,眩晕居门诊常见症状的第2~3位,普通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20%~30%,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其中50%~60%的老年人有眩晕症状,且在老年门诊中,因该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比例为81%~91%。
谈起眩晕,不仅患者迷茫,很多医生也解释不清楚。太多导致眩晕的原因,傻傻分不清楚,因此很多患者往往陷入各种误区,从而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眩晕呢?眩晕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头昏、头晕就是眩晕吗?到底什么才是眩晕?
很多患者对眩晕症状不了解,认为眩晕、头昏、头晕都是一回事,因此常常混为一谈且无法清楚的描述发作时的症状。事实上,这三者表现存在很大的区别,病因也各不相同。
眩晕是指客观上不存在而患者坚信自身和(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翻滚、漂浮、升降。换言之,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患者会有一种“天旋地转”感,但并非真的自身在旋转,这种情况一般是由前庭系统病变导致的。
头昏主要是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或迷迷糊糊不清醒的一种感觉,多由全身疾病或神经症引起。
头晕则是头重脚轻,在行立坐卧等运动或视物之中间歇性地出现自身摇晃不稳的一种感觉,多由前庭系统、视觉或深感觉病变障碍引起。
关于眩晕的几大误区,你搞清楚了吗?
由于之前就诊时医生没有解释清楚,很多患者对眩晕的病因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现在就让我们来解答一下。
误区一:“眩晕就是脑供血不足嘛,上次看了医生也说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答:眩晕≠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是个不规范的医学术语,目前尚无检查能证实这种脑血管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该术语已被“后循环缺血(PCI)”替代。PCI包括后循环脑梗死和TIA,占缺血性卒中的20%,其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前循环脑梗死相同(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血脂异常等)。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PCI发作一般还伴有共济失调、言语、吞咽功能障碍,而且头晕和眩晕的主要病因不是PCI。
误区二:“上次眩晕发作,去医院拍了个片子(不知道是X片、CT还是磁共振检查),上面说是有颈椎骨质增生,我是得了颈椎病了哇?原来我的眩晕就是颈椎病引起的呀。”
答:骨质增生≠颈椎病≠颈性眩晕
颈椎骨质增生仅代表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并非就是颈椎病。颈椎病包括血管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食管压迫型。其次,颈椎病骨质增生引起椎动脉病变很少见,主要还是动脉粥样硬化,而且病变部位主要为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并非颈椎段。颈性眩晕也不是描述由于颈椎病导致的眩晕,是指源自颈部深感觉异常所导致的空间定位障碍或失衡的非特异性感觉。由于缺乏公认的、客观的确诊方法,目前的指南和共识中已不建议使用颈性眩晕的概念。
误区三:“一直觉得脑袋昏昏沉沉的,医生给我开了头颅的彩超(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报告说可能有脑血管痉挛,是不是因为这个导致我脑供血不足然后就眩晕了哇?”
答:眩晕≠TCD的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加快
脑血管痉挛引起眩晕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其发生后,颅内循环系统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局部或弥漫性脑血流灌注不足(局部脑缺血)。但是TCD检测是血流速度,不等同于通过血管内的血流量,而对应部位的脑血流量减少才是引发眩晕的原因,所以直接根据TCD报告判断眩晕病因是不准确的。此外,脑血管病变也不是引起的眩晕常见原因。
导致眩晕的原因有哪些呢?
眩晕主要分为周围性、中枢性和精神心理性眩晕三大类。其中周围性眩晕最为常见,占所有眩晕的80%,是中枢性的4-5倍。
眩晕常见疾病包括:
周围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前庭神经元炎和梅尼埃病;
中枢性:前庭性偏头痛、脑血管病(特别是后循环缺血)以及桥小脑和后颅窝的脑膜瘤;
精神心理性:常伴精神异常,如焦虑、抑郁,需排除其他原因。
如何区别中枢性和周围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病变部位
内耳半规管、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
脑干、小脑和大脑等
眩晕程度
重
轻
发作持续时间
数秒到数天,可自然缓解或恢复
数天到数月
体位及头位影响
头位或体位变动时眩晕加重
无关
意识障碍
无
可有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无
常有
眼震
眼震幅度小,多为水平或水平加旋转
眼震幅度大,眼震形式多变
耳蜗症状
常伴耳胀满感、耳鸣、听力减退
不明显
自主神经症状
恶心、呕吐、大汗、面色苍白
少且不明显
前庭功能试验
无反应或减弱
正常
当眩晕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处理?
周围性眩晕建议对症治疗,短期使用前庭抑制剂控制眩晕症状,并进一步明确病因;剧烈呕吐者可对症进行止吐治疗(如服用止吐药物);已有明确诊断者应根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中枢性眩晕除对症处理外,还应注意识别眩晕病因,避免误诊和漏诊。
温馨提示:医院就诊,不能简单根据检查报告判断病因,以免延误诊断治疗;对于平时有发作诱因的应注意避免诱因,规范治疗,减少发作对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7(3):-.
[2].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45(9):-.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中华神经科杂志.,50(3):-
[4].粟秀初,孔繁元,黄如训.进一步提升眩晕、头晕和头昏诊疗工作中的理性共识.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37(11).
备注:封面来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d/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