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星神经肿瘤周刊
第19期
神外前沿讯,年9月7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于山西省太原市举行(最新日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
医院神经外科杨学军教授于9月9日上午在本次大会的颅脑肿瘤的综合治疗专题上做学术报告《脑重要功能区肿瘤的术前功能定位、手术规划、术中引导和神经功能重塑的研究》。
内容简概脑重要功能区(loquntaras)是指维持人类整体功能必不可少的所有皮层区域(包括语言区、运动区、视觉区以及感觉区)、丘脑及基底节区、脑干和小脑深部神经核团等。
因此,累及重要功能区的脑病变的术前脑功能判定对规划手术、预计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及诱导脑功能重塑至关重要。经典解剖学依据神经元的组织方式与细胞构筑将大脑皮层划分为52个区域(Brodmann分区),甚至在颅脑MRI影像上也可以获得辨识。
但是,相对于脑结构与功能高度的复杂性,Braodmann分区不仅过于粗糙,也无法代表个体脑功能的生理性差异,更何况在病理状态下,脑功能结构可能会出现破坏、移位或重塑。随着脑计划的实施、脑连接组学和脑网络组学的建立,神经外科无疑是潜在的受益者。但在当下,需要综合具有实际价值的脑功能作图方式,临床应用于术前功能定位、手术规划、术中引导和神经功能重塑的评估。
脑功能定位的金标准仍是唤醒手术及皮层/皮层下直接电刺激,但这种方法只能用于术中,功能判定范围也仅局限于手术骨窗所暴露的脑区,无法追踪判断术后的神经功能及神经重塑。
术前的MRIBOLD成像由于配准及假阴性/假阳性等问题,对术前规划仅有参考价值。多种脑功能评估方法的相互印证,特别是应用与术中皮层/皮层下电刺激同属刺激-干扰类功能判定的导航经颅磁刺激(nTMS),可以更精准的规划手术及预判术后神经功能水平及重塑。(详见[专访]天医总院杨学军:率先应用经颅磁刺激技术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学全切除率95%以上科研与临床都是基本功)
近五年来,医院脑肿瘤及脑功能研究团队,应用nTMS及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fNIRS),结合MRIBOLD、DTI,建立了一套术前神经功能判定、手术规划及引导、神经功能重塑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病人的诊治。
研究涉及:在健康志愿者及累及脑功能区的脑胶质瘤患者中,建立判定脑重要功能区及神经连结的方法,建立脑病理状态下术前功能判定指导手术的路径和方法,神经功能重塑的诱导研究。
方法包括:
(1)nTMS判定语言及运动功能区;
(2)nTMS判定手运动区与书写中枢的关系;
(3)nTMS诱导运动功能重塑;
(4)nTMS判定的重要功能区及相关神经纤维追踪;
(5)fNIRS技术判定汉字书写功能激活模式;
(6)利用术前脑功能判定规划脑肿瘤手术的拓扑路径。
研究的主要结果:
(1)nTMS能够定位汉语语言区,个体水平离散性强,但总体水平上具有聚集趋势;
(2)语言功能遵循拓扑路径学原理,关键语言功能区在不同区域由不同的语言相关纤维承载;
(3)nTMS能够准确判定皮质运动功能区,运动功能诱导训练能够在一定水平上诱导运动功能重塑;
(4)nTMS能够定位汉字书写功能区,且与手运动区定位没有重叠;
(5)fNIRS发现,执行书写任务时,初级感觉皮层、体感联合皮层、初级运动皮层、辅助运动区、中央前回背外侧区、Broca’s区、角回缘上回均被激活;
(6)体感联合皮层与汉字词组的储存有关,缘上回与汉字的词频有关;
(7)多种术前脑功能定位方法,结合术中皮层及皮层下电刺激可以规划和引导重要功能区的病变切除。
结论:应用nTMS及fNIRS技术,结合MRIBOLD、DTI,有助于基于临床诊治的脑功能研究;多种神经功能判定方法的联合,有助于手术规划及术中引导;上述研究有助于发展脑功能诱导重塑策略。
以下为演讲PPT全文(由演讲者本人授权神外前沿发布)
演讲者简介杨学军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神经外科学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29年,主要专业方向为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诊治与研究,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脑肿瘤与脑功能病区主任,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及临床PI,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授牌“全球脑胶质瘤适应性临床创新试验中国中心”主任。
学术任职:WFNS会员,欧亚神经外科学院(EuroasianNurosurgicalAcadmy)执行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微创专业组、肿瘤专业组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京津冀(晋蒙)胶质瘤诊疗联盟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及《Glioma》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专业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
获奖情况: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天津市十一五特殊贡献奖获奖者;天津市“科技传播之星”;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天津医科大学科技精英及跨世纪与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获奖者;首届“中国医师节”天津医科大学“临床教学贡献奖”。
科研、论文、著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参编专著近30余部,主持杂志专刊5部(遗传性神经肿瘤专刊、胶质瘤诊治新进展专刊、胶质瘤的规范化、个体化、组织化治疗专刊等),参加9部神经外科领域的指南或共识编写。
相关报道
[现场特写]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GBM也不等于绝望-医院杨学军访谈GBM术后五年患者
[研究]导航经颅磁刺激在脑功能区手术术前功能定位中的应用/林雨杨学军
[专访]天医总院杨学军:率先应用经颅磁刺激技术胶质母细胞瘤影像学全切除率95%以上科研与临床都是基本功
[文献]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年)杨学军江涛
[更新/演讲PPT]杨学军: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解读
[快讯]杨学军刘丕楠陈兢获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学术成就奖左焕琮获终身荣誉奖
CNS
[CNS]医院万经海: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CNS]医院刘爱华: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5mm)破裂危险因素分析
[CNS]Nurosurgry中文版计划每年出版四期已出版两期
[CNS简讯]神外终身成就奖颁发19位获奖者平均年龄88.6岁赵雅度致辞提倡发扬中国神外拼搏精神
[今日开幕/最新日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9月7-9日太原
神经肿瘤周刊:
[CNS]中山肿瘤陈忠平:复发胶质瘤再手术病理分析和后续治疗考虑
神经肿瘤周刊第18期
[病例讨论]医院牟永告郭琤琤:一例复发性GBM治疗策略分享
神经肿瘤周刊第17期
[病例讨论]医院韩亚骞:一例颅内非纯生殖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分享
神经肿瘤周刊第16期
[文献解读]颅咽管瘤分子病理与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关联性-吴斌点评
神经肿瘤周刊第15期
[病例讨论]陈忠平夏学巍:复发星形细胞瘤行二次手术切除病例
神经肿瘤周刊第14期
[病理诊断]医院李智: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从组织学表型到分子表型
神经肿瘤周刊第13期
[热点解读]PD-1获批之后神经系统肿瘤精准医疗如何“落地”
神经肿瘤周刊第12期
[病例讨论]医院蔡林波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一例
神经肿瘤周刊第11期
[专访]麻省总院Batchlor:IDH1靶点能为胶质瘤治疗带来哪些新思路和改变
神经肿瘤周刊第10期
[专访]医院蔡炜嵩:哪类小儿神经系统肿瘤能更多获益于分子病理诊断
神经肿瘤周刊第9期
[专访]中山肿瘤陈忠平:求解脑胶质瘤化疗耐药难题:两项临床试验进展可喜
神经肿瘤周刊第8期
[专访]医院李智:脑胶质瘤诊断正在从组织学表型向分子表型转化
神经肿瘤周刊第7期
[专访]医院初曙光:影像在胶质瘤诊疗全过程中会起到哪些关键作用
神经肿瘤周刊第6期
[专访]医院秦智勇:脑胶质瘤手术进步的空间在哪里何时积极何时保守
神经肿瘤周刊第5期
[专访]医大一院吴安华:CAR-T等胶质瘤免疫治疗曙光初现但革命性进步当在调控免疫微环境
神经肿瘤周刊第4期
[专访]医院曲宝林:脑胶质瘤放疗新探索重建纤维束保护脑功能放射剂量减少20-30%
神经肿瘤周刊第3期
[专访]医院冯华:低氧与亚剂量化疗会“催生”胶质瘤干细胞分子病理有望推动胶质瘤临床治疗
神经肿瘤周刊第2期
[年度回顾]年脑胶质瘤篇报道分类汇总
开栏寄语
神经肿瘤周刊第1期
领星会议相关访谈:
[第83期专访]医院盛晓芳:低龄儿童脑肿瘤放疗问题和脑胶质瘤MDT执行
[第82期专访]医院姜炜:胶质瘤长期生存患者无一不是手术全切除判断假性进展等常见问题的正确逻辑是什么
[第81期专访]医院陶荣杰:囊性和高颅压脑膜转移瘤的综合治疗已累积大量病例如何看待胶质瘤非手术治疗
[第40期专访]麻省总院Batchlor: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不能只依靠一种靶向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10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