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内的砂粒体与微钙化

王淑敏梅放(北医三院病理科)

砂粒体是一种同心圆型环层钙化结构,大小约50-70μm[1],类似于沙粒而得名。

沙粒体、砂粒体、砂砾体这三个词是否可以通用?中文译文多翻译为砂粒体,词典里砂的含义为“沙”的俗字,指石之细碎者。

英文中砂粒体的概念最早在年由Payr和Matina提出[2],病理存在砂粒体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达到85.8-95%[3]。笔者认为令人迷惑的问题:微钙化是否就是指砂粒体?

我们先看下面的病例,女性,30岁,术前考虑为甲状腺左叶癌伴VI区异常淋巴结,术后病理为:(左叶)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大径1.6cm,病灶紧临被膜,未见明确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周围甲状腺呈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改变。(第6区)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7)。

术前超声甲状腺内的点状钙化术后病理并没有提示砂粒体。文献报道的砂粒体和微钙化的关系说法不一,有研究认为甲状腺微钙化就是砂粒体,并将砂粒体大小定义为10-μm,如下图文献报道的图片[3]。

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微钙化定义为≤1μm的钙化,而将微钙化分为两类[4]:真正的砂粒体和假砂粒体钙化。后者包括基质微钙化、骨性钙化及浓缩胶体。所以超声见到的微钙化应该有四种可能即砂粒体、基质微钙化、骨性钙化及浓缩胶体。

那么我们再看上面病例,我们看到的微钙化是不是假砂粒体钙化?有研究认为声像图发现的针尖样钙化并不一定为砂粒体,而更多可能是浓缩胶体或者后方无声影的粗大钙化[5]。但是无论哪种钙化病理图片应该有一定描述,病理未描述的钙化可能与病理医师诊断中并未将钙化作为主要诊断标准,而且部分钙化普通HE染色不容易显示,可能需要特殊染色或暗视野的偏振光显微镜才能显示。所以也说明一种现象超声医师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11547.html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