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circRNA研究论坛

第五届circRNA研究论坛

The5thcircularRNAResearchForum

.8.3--.8.4

中国·广州·科学城

论坛简介

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了《研究前沿》报告,“环状RNAs的起源、鉴定与功能研究”专题荣登生物科学领域TOP1。年,“环状RNA作为新的癌症诊断标志物”专题再次荣登报告榜首。国家自然基金circRNAs研究方向,年立项项,是17年立项的1.5倍,circRNAs已成为科研的明星分子,也充分表明了学术界对circRNAs研究的重视程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ircRNA与疾病的相关性,功能与机制研究,相互作用分子和敲除模型问题,以及基于circRNA的新型工具成为circRNA研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次论坛将于年8月3日至4日在广州科学城举办。届时,到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面对面交流、探讨,共同提高科研水平、一起引领行业发展!

论坛专题

?专题一:功能性circRNA研究进展

?专题二:circRNA与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专题三:circRNA编码多肽功能研究

?专题四:circRNA相互作用分子研究技术与方法

?专题五:circRNA敲除技术及策略

?专题六:基于circRNA的新型分子工具

组织机构

主办:circRNA论坛组委会

协办: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

广州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协会

广州市领军人才开发学院

承办:广州吉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密码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论坛信息

时间:年8月3日--8月4日

地点:广州翡翠希尔顿酒店翡翠宴会A厅

论坛嘉宾

杨柏华博士/教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报告主题:PromotionoftumorprogressionbyexosometransmissionofcircularRNA

年获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曼尼托巴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后在Sunnybrook健康科学中心担任科学家,并成为多伦多大学实验医学和病理学系的助理教授,年晋升副教授,年晋升教授。曾获得Premier’sResearchExcellenceAward,CanadianInstitutesofHealthResearchNewInvestigatorAward,CIHR-OntarioWomen’sHealthCouncil/IGHMid-CareerAward,CareerInvestigatorAwardandInvestigatorAward等诸多奖项。曾获得在NatureCellBiology,EuropeanHeartJournal,CellResearch,Nature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文章被引次数超过多次,H-index=65。

单革博士/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主题:环RNA的种类与功能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博士,先后在美国爱默蕾大学和耶鲁大学进行RNA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长期从事非编码RNA功能及功能机理方面的研究。实验室成立以来,发现了新的非编码RNA类型、研究了新的非编码RNA功能、揭示了新的非编码RNA作用机理、探索了新的非编码RNA研究方法。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获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张弩博士/副教授

(医院)

报告主题:环状RNA翻译新蛋白在脑胶质瘤中

的功能及机制

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曾任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神经外科博士后。全面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国际化诊疗规范。主攻方向为脑胶质瘤与颅内良恶性肿瘤,尤其在胶质瘤的精准神经外科手术与综合治疗、各类颅底及颅内外沟通性肿瘤(脑膜瘤、神经鞘瘤、脊索瘤等)的显微外科手术以及各类脑深部病变手术治疗方面有较丰富经验。年破格成为中山大学博导。入选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获第七届吴孟超青年医学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在研项目5项。年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环状RNA编码的多肽产物可能在恶性肿瘤诊断、预后及靶向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彭勇博士/教授

(医院)

报告主题:环状RNA与肿瘤标志物

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肿瘤靶标与创新药物研究团队负责人;以通讯作者(含共同)或第一作者在CancerCell、MolecularCell、PNAS、Hepatology、CellResearch、NatureCommunications、CancerResearch等主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和子课题1项;受邀担任MolecularCancer、CancerLetters和Mol.Cell.LifeSci.等SCI期刊编委。

刘楚霄博士

陈玲玲教授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报告主题:环形RNA调控天然免疫炎症反应

刘楚霄博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现了环形RNA在病毒感染时的表达变化以及在抗病毒免疫方面的功能,首次揭示环形RNA可能参与天然免疫,工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olecularCell上。其后续工作发现靶向底物RNA上的m6A修饰可以抑制A-to-IRNA编辑的发生,工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olecularCell上。在陈玲玲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工作期间,解析了几十个环形RNA的二级结构,揭示环形RNAs在天然免疫过程中抑制PKR的激活并与SLE密切关联,为今后研究深入环形RNA的功能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崭新方向,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姚红红博士/教授

(东南大学医学院)

报告主题:CircularRNAandNeuroinflammation:Implicationsfordepressiontreatment

年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系讲师与助理教授,年全职回国,任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同时担任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药理学系主任、药理学学科带头人。近5年来,一直致力于神经炎性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已在具有重要影响的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文章26篇(IF7分以上7篇)。参与编写著作3部,其中TheNeurologyofAIDSThirdEdition作为美国博士研究生神经科学主要教材。近年来荣获江苏省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肖俊杰博士/教授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主题:环状RNA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方向:非编码RNA与运动诱导的生理性心肌肥厚;非编码RNA与病理性心肌肥厚(包括并发的肌肉萎缩);循环血非编码RNA与心力衰竭的风险预警。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Commun、CellMetab、Circulation、AnnuRevGenomics等杂志。担任JCardiovascTranslRes杂志副主编,BMCMed、CellTransplant、JThoracDis和BiomedEnvironSci杂志编委。

HoushengHansenHe

博士/高级研究员,副教授

(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报告主题:ThetranscriptomicandfunctionallandscapeofcircRNAsincancer

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转入基因组学和非编码RNA研究领域,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开展癌症基因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博士后工作。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讲师。年加入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和多伦多大学,任研究员和助理教授。年被提升为高级研究员和副教授。何教授在高影响力的SCI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约50篇文章。年初,在Cell杂志发表重磅文章,系统分析了局限性前列腺癌中circRNA表达特征。

方庆博士/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报告主题:环形非编码RNA计算方法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基金和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为中科院北京生科究院科研部副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BriefingsinBioinformatics、Hereditas、BMCEvolutionaryBiology,Genomics,ProteomicsBioinformatics等国际刊物编委。近年来,在NatureCommunications、Gut、GenomeBiology、TrendsinGenetics、ISMEJ、CurrentBiology和NucleicAcidsRes等刊物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平均影响因子超过10,其中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两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培养的研究生已有4人次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和“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颜标博士/研究员

(复旦大医院)

报告主题:circRNA在眼科血管疾病中的调控

作用及其机制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眼科学分会委员和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委员。主要从事眼科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发现了视网膜血管内皮病变的非编码RNA介导机制,揭示了视网膜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协同调控的非编码RNA介导机制。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50余篇,涵盖8篇中科院1区的杂志和3篇眼科领域的权威杂志(IOVS);代表论文发表在Circulation,CircRes,EMBOMolMed和GenetMed等期刊;曾获得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上海市晨光学者的称号;应邀为NucleicAcidsRes,Theranostics,MolTher,CellDeathDis,ExpEyeRes,IOVS等期刊审稿。

陈扬超博士/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

报告主题:circFOXK2promotestumorgrowthandmetastasisofpancreaticductaladenocarcinomav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11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