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立心,一生执念。
39年前,
18岁的沈汝波在军营里许下诺言
:一生要做10万件好事。
之后的漫长岁月里,
他始终不忘初心,
即便身患癌症,
依然在践行着诺言。
10万件好事,如今他已经完成多件。39年初心不忘,
这是一个军人的庄严承诺,
是一个退伍老兵、
一名共产党员
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
坚守。
社会各界关心、关爱好人沈汝波,市委书记孟祥伟先后5次看望慰问沈汝波。这是孟祥伟年3月27日看望慰问沈汝波。
“他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精神支柱,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的精神直击人心,经得起检验。”市委书记孟祥伟对他如此盛赞。
他是优秀军人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出一个军人的品德。不管在部队还是到地方,他心中的国防绿永不褪色,始终以一个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点燃自己、带动他人来诠释新时代军人的内涵,用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支撑着病弱之躯,带领一座城市把正能量汇聚。
他是优秀党员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对其宗旨的坚守。他并非领导干部,更没拥有多少财产,但他舍弃小我,时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记在心里、融入血液里,用39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价值,书写了对党的忠诚,凝聚了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
他是优秀市民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出一个公民的责任、情怀。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他关心城市、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像萤火虫一样,用微弱的光亮照亮别人。他所做的并不惊天动地,却如春雨润物无声,引领着身边人不再吝惜爱心,用举手之劳,让美德汇聚。
是什么能让他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坚持一生,甘愿放弃个人利益?是什么让那么多人自愿和他走到一起,把涓涓细流汇成爱的江河?
走近沈汝波,就像沐浴在一季温暖的春风中……
▲年,沈汝波义务为先茂里社区老人理发。义务理发已经成为沈汝波“保留节目”。
初心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年2月22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一夜没有合眼,非常激动。”在这天日记的页边上,沈汝波标上了这样几个字:人生转折点。
年,一个18岁的年轻人走进军营,带着他和父亲两代人的心愿。
沈汝波出生在山东临清,家里兄妹五个,他是老大。家境贫寒,于是他早早帮父母分担养家的责任。
“汝波从小就听话,特别照顾弟弟妹妹。家里很穷,他很小就跟我们干活儿养家。”尽管沈汝波常说自己小时,因为奶奶宠着挺娇气的,但在母亲邢培贵眼里,他是个懂事的孩子,放了学就回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父母每天一回家,就能吃上他端来的热乎饭。“有时看他小脸被烟熏得跟小鬼似的,我真是又想笑又想哭!”
13岁时,沈汝波就常和父母一起去西窑拉砖挣钱,瘦小的身上,常常是这里一条血道子,那里一个血泡。
15岁时,因为家里穷,沈汝波无奈辍学,去菌肥厂干了两年零活儿。因为踏实肯干,厂领导经常夸“这个小伙子好”。为了补贴家用,他养了几只兔子,卖了大的买小的,来回倒,攒点零钱给家里买油买盐,自己一点儿也舍不得花。
“我哥小时候就热心,谁家有点事,总去帮忙。”在弟弟沈汝肖记忆里,当年的哥哥闲不住,不是帮这家种种地,就是帮那家拢拢柴火。
“认吃亏,别占便宜。”这句父母从小经常叮嘱的话,沈汝波一直记在心里。“父亲做了20多年生产队长,从来不占队里一点便宜。我还记得队里安排派饭时,到谁家,谁家能跟着吃点好的,但父亲从来不往自己家安排。他还常教育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做好。”
贫困的家庭,却让朴素的做人道理打小在沈汝波心里扎了根。
年末,部队来沈汝波的家乡征兵,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那个年代,能够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去保家卫国,是所有年轻人心中无上荣光的事,沈汝波也不例外。而且在他心里,对军营还藏着另外一份情结。
“父亲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沈汝波记事起,就常听父亲念叨从前的事。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总是上顿不接下顿,孩子们常常饿得站都站不起来。父亲6岁那年,爷爷被保长一顿毒打,回来后再没站起来,不久就离开人世。爷爷一走,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留下奶奶和5个幼小的孩子。为了生存,奶奶去给地主家当奶妈,两个姑姑被卖到济宁去给人当童养媳。直到解放,奶奶、姑姑被解救,一家人才团圆。
“父亲常说,没有共产党、解放军,就没有咱家。”沈汝波说,父亲小时候就爱跟在解放军战士后头跑,特别想当兵,但因为是家里独生子,按规定不能参军,所以未能如愿。“这也成了父亲一生的遗憾。我们兄妹五个,我是老大,所以特别想替父亲圆了这个梦,参军报效祖国。”
也许是命运要帮助父子俩弥补上这份遗憾,这次征兵,沈汝波家乡有73个年轻人报名,但是只选三个人,而他幸运地成为三人中的一个。
“年2月22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一夜没有合眼,非常激动。”这是沈汝波日记里的一段话。在这天日记的页边上,他标上了这样几个字:人生转折点。
的确,绿色的军营,正等待一个年轻人发生蜕变,并将引导他走上一条平凡而伟大的奉献之路。
“你到部队要好好接受锤炼,回报党和解放军的恩情,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临走时,父亲叮嘱他。
“我一定好好干,争取多干上几年,就当替您参军了。”他对父亲承诺。
年2月,沈汝波为空巢老人做理疗。
——“他指着那本《十万个为什么》,说这一生要做10万件好事。我很惊讶,提醒他这可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做到的,是要用一辈子做的事。可他说,一定要做到。”
刚刚进入军营,对于沈汝波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令人激动。但此时的他,只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还不明白军人两个字意味着什么,有的时候管不住自己,还有的时候想耍点小聪明偷个懒。
参加新兵训练时,看别人走正步七扭八歪,还有的人顺拐,沈汝波忍不住乐得前仰后合。教官批评了他,可不一会儿,他还是绷不住乐。结果,教官罚他一个人在大太阳底下走了两个小时正步,下来时腿都迈不动了。
刚练习叠被子时,沈汝波咋也叠不成个豆腐块。他脑筋一转,耍上了小聪明,找来个纸盒塞进被子里,这样一叠就是方方正正的了。检查内务的来了,一开始还夸“看这个新兵叠得多好”,再伸手一摸,露馅了!没跑儿,又遭到领导一顿严厉批评。
这样的小事现在说起来好笑,但在当时对沈汝波是深刻的教训。他也因此明白,自己不再是普通的农村孩子,而是一名军人,要忠于职守,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一步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而军营真正带给千千万万和沈汝波一样的年轻人的,绝不仅仅是健壮的体魄和严明的纪律性,还有钢铁般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多年以来,学雷锋做好事都是部队里的优良传统。沈汝波所在的炮十师三十三团七连炮四班是“英雄师”里的“英雄班”,班长是连里的“学雷锋标兵”,经常为当地居民做好事。入伍后,沈汝波和其他新兵很快就被部队的学雷锋氛围感染,在老兵的带动下,大家有活儿都抢着干,生怕落在别人后头。
“那时候就是这种氛围,人人抢着做好事,有啥活儿干不上都睡不好觉。学习雷锋、董存瑞、黄继光,大家都讲个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在这样的氛围里,沈汝波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做一辈子的好事。从扫院子、扫走廊这样的小事开始,他把自己的决心一步步落实到行动上,很快成为新兵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经常得到表扬。越表扬,他的动力就越足。
“沈汝波入伍时,是我亲自把他接来的。虽然我跟他相处只有一年多时间,但他是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战友。”指导员靖贵山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小战士,尽管体质不是那么好,但训练刻苦,军事技术一流,工作起来积极肯干,特别在学雷锋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个战士非常可爱,一有时间总是琢磨如何帮助别人,做好事。”
看到沈汝波积极要求上进,靖贵山格外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北京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