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预防颅脑外伤,从我们身边做起
过马路时看手机,开车门时不注意后方的情况,老年人在光滑地砖上滑倒……这些生活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但又容易被忽视的情景,却都很有可能会酿成脑外伤的严重后果。同济大学附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教授,告诉大家生活中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引起颅脑外伤的细节。
高亮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国际一流的神经外科及神经重症专家,擅长复杂颅脑外伤的手术和重症监测治疗、高难度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动脉瘤的手术夹闭等。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神经外科危重症学组组长、国家卫计委脑功能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分会神经疾病营养支持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创伤杂志编委,中国神经创伤杂志编委,中国神经精神杂志及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主编《神经重症医学》,主译《脑损伤和脑科重症监护治疗学》,副主编《现代颅脑损伤学》、《神经重症监护》,参编著作35部,发表SCI和中文论文60余篇。
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医院,却得知神经外科主任高亮还在手术室里,1个半小时后,记者终于见到了刚从手术室里出来,面带倦色,连晚餐都还没顾得上吃的他。“今天这场手术持续了整整12个小时。”高亮说,“我们想尽办法,让他活。”
高亮的时间几乎都是患者的
常常因为抢救患者忙到深夜
选择神外,充满挑战和快乐
“我觉得,医生是一个有技术,能帮助别人的职业。而且无论历史变迁,医生总是被所有人需要的。”说起自己从医的经历,高亮坦言,这是他从年轻时就有的想法,“但在我实习过程中,神经外科让我感到很惊讶。”
如此复杂的大脑,手术的时候竟然还能有这么多的办法。喜欢挑战的高亮选择了这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这手术一做,就是整整24年。
“越是有挑战性的事情,越是能激发人的热忱。”高亮说,回想起攻读研究生的日子,他感到自己非常幸福。
一年天几乎没有休息;出现的地方不是在患者身边,就是在急诊室或手术台旁;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患者和专业知识……这就是高亮的幸福。
“其实,这样的日子,在很多人看来是再艰辛不过。”医院里。那段时间他见识到了神经外科里太多令人惊奇的事情,看到了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手术和治疗效果。
“我突然就像开窍了一样。”高亮回忆说,“那段时间的经历至今让我受益无穷,我甚至会挤出时间来写医疗日记,评估观摩手术与理论知识的区别。别人眼里看似艰辛的生活,我却过得有滋有味,是因为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每天都在进步。喜好是一切的基础,因为喜欢,才会有目标,才会不断去思考、构思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这中间可以让我享受到无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高亮主任正与值班护士交流患者情况
见证生命奇迹,从不轻言放弃
“神经外科既重要又复杂,它是外科医学王冠上的明珠。”高亮说,在患者的头上动刀子,每场手术都是一场在生死一线艰苦卓绝的战斗,因为亲眼见识过太多所谓“生命的奇迹”,对患者,他从不肯轻言放弃。
“在我成为医生之后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患者。”高亮回忆道,那是一位40多岁的患者,诊断结果为“脑干出血”,在医院已经躺了40多天,没有恢复意识,也没有自主呼吸,生命完全依靠呼吸机维持着。
“大脑好比人体的司令部,而脑干就好比司令部的中枢。”高亮解释道,患者除了脑干出血,深度昏迷之外还合并有肺部感染和贫血的症状。在他接手之前,医生基本已经给这位患者判了“死刑”,告诉患者家属可以准备后事了。“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经过进一步观察,他却发现,患者的瞳孔还有很迟缓的光反应,呼吸虽然要靠机器辅助,但还存在极其微弱的自主呼吸。
“我从控制肺部感染着手,尝试纠正患者的内稳态,并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1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高亮说,患者不仅脱离了呼吸机,而且完全清醒了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他甚至做到生活完全自理。
“这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除非我有足够的证据,确凿判断患者已经‘脑死亡’,我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患者。”高亮说,有的同行告诉他,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到了他们手上的患者,无一不是危重的,有一定的死亡率是正常的,劝他不要那么执著,“但我真的做不到。”
“我不能容忍由于我们医者在救治过程中的失误导致患者救治失败,如果一个患者没能救回来,我就会千方百计去找到始末原委。”高亮说,吹毛求疵的好处是会促使医生越发审慎地观察患者,发现患者病情中的细微末节。
理论上,一位好医生在吹毛求疵,追求最好疗效的同时,还要能做到举重若轻,“但实际上,这样的人是不多的。我总觉得,如果一位医生认为危重患者的死亡是正常的,不去深挖那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因素,那么这位医生的医术也只能停留在平庸的水平。”高亮说。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患者的情况看起来再怎么恶劣,再怎么希望渺茫,高亮也绝不轻言放弃的原因。在他看来,自己“偏执”一点,患者就能活。
高亮主任正在检查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
加强培训,让更多医生救治更多患者
神经外科是一门非常复杂,非常具有挑战性和高难度的医疗学科。没有良好的培训,患者的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便无从谈起。
“尽管我国神经外科的起步比较低,但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现在甚至有的方面已经赶上。像北京、上医院里,神经外科的水平是不差的,甚至说媲美欧美也不是空话。但是把目光放到这些城市以外的地方,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那里医生的职业素养可能就没有那么高了。”高天说,有的时候他也会思考,即使自己的医术再高明,自己的团队再怎么有经验,能救再多的人,可终归还是有限的。
高亮今天完成的手术是一个“地毯式”的脑膜瘤切除术。手术之所以历经12个小时,是因为肿瘤影响到了许多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要把手术做得彻底,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手术时间越长,发生意外风险的可能也越大。尤其是有关脑的手术,一旦出现问题,还可能影响到患者其他的重要器官,可能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并发症。
类似“地毯式”脑膜瘤这样的疾病不只会发生在上海,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只有医生的医疗知识全面,医疗技术完整,在患者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否则医生一片茫然,又如何面对这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呢?
“提高医生行医能力的均质化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在这个目标短时间内还无法达成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帮助那些医生尽快成长就显得尤其重要。”高亮说,这就是他现在把大量精力投入在培训、教学和讲课上的原因。毕竟,发展需要过程,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如果能帮助更多医生去提高他们的水平,让这些医生救更多的人,无形中,行医的效应就能得到最大的释放,我相信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十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思考创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
均质尚远,患者却近。
年上半年,在高亮的坚持推进下,医院的神经监护病房终于落成启用。
“目前,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共有26张床位,从专科的角度来看,规模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高亮说,神经重症专门的监护病房,算是他在治疗领域的一项创新实践,而初衷,自然还是为了患者。
“脑和全身其他的脏器是互为关联的。有的患者最后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没能抢救回来,问题并不一定出在脑上,往往是脑受损导致身体其他器官也受到了影响。”
“这可能造成一种我们称之为‘瀑布链’的可怕现象。”高亮解释道,“由于脑与身体其他器官组织间产生了不良的相互影响,导致恶性循环,最终使患者病情失控。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存在,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我们不再仅仅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