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了还在传手机辐射的谣不会吧不会

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

遥想当年的电视剧和天气预报,在剧集的间隙和各地的天气详情中总有一抹执着而质朴的绿色——它们就是防电脑辐射的服饰/绿植广告。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电脑辐射”这四个字早已成了时代的眼泪,泯没于信息洪流之中。但其继任者“手机辐射”却生生不息,至今仍然是老生常谈的经典话题。

没关系,我们今天就好好聊聊手机辐射流言的最新动态。希望这是一篇你看了能有收获,并且可以通过转发帮助到朋友和长辈的科普文章。

▲盲目抵制“辐射”

生生不息的老牌话题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关于“辐射”的流言也迎来了更具生命力的嬗变:人们开始怀疑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手机会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甚至有致癌的风险。

▲经常性辟谣确实令人心塞

事关生命健康,哪怕是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年轻一代也不免会心生疑虑,更何况这是一个全民亚健康的时代,伴随着社交媒体中的“震惊”和“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一类舆论的周期性发酵也称得上是合情合理。

▲时代变了,话题不变

其实这也不仅仅是个科学认知问题,更是时代背景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全球手机用户早已超过50亿,截止去年全球的手机存量更是超过了人口总数;另一方面,如今无线通信技术的高度覆盖和发达,也导致了现代人在电磁辐射中的暴露时长越来越多,更不要说智能手机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因此,对以“手机辐射”为代表的当代电磁辐射感到担忧是顺理成章,并且这种担忧的市场是全球性的。前有国内小区抵制通信基站,后有英国百姓怒烧5G基站(后者理由更迷),都是这种健康担忧的表征。

此辐射非彼辐射

那么既然“辐射”两个字从电脑时代延续到了手机时代,天天被挂在嘴边的这个词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提起“辐射”,第一反应就是那朵大大的蘑菇云和“放射性”三个字。尤其在基础教育完备的中国,每个人基本都被课本科普了其中的危害。但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手机的辐射和核能的辐射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首先明确一点,辐射无处不在,万物皆有辐射。

▲知乎用户的犀利吐槽

(摘自百度百科)

明白了吗?太阳光是辐射,无线电波是辐射,就算是人类本身,也在随时随地地向外界辐射能量。辐射是一个中性词,并且无处不在,没必要看到就害怕。

明确了辐射的概念,我们就继续往下细分辐射的种类。

我们从最关心的是否会致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根据辐射的能量高低和电离物质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高频/高能量能够将原子电离,电子被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由于细胞由原子组成,电离作用可以引发癌症。常见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伽马射线、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等,医院的放射科和核电站等场景接触到它们。

▲抛开频率和剂量谈危害,都是耍流氓

而我们最关心的手机辐射,并不在电离辐射的范畴内。相较高能的电离辐射,简直太安全了。

进一步细分,手机辐射属于射频辐射的范畴,这类辐射的频率从30KHz-GHz不等。射频范围内的电磁场用于电信应用,包括手机、电视和无线电传输。

然后最有趣的东西来了!射频辐射目前在人体内唯一公认的生物学效应是加热,微波炉加热食物就是这一效应的应用。所以,你觉得手机信号能把你烤熟吗?

要知道微波炉的功率可是数百上千瓦。

其实科学家已经坚持了长达20余年的研究

OK。看完了上面的科普,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或者身边人的一些观点有些可笑,进而松了一口气呢?

别着急,既然是科普,我们一定要严谨。

事实上,针对射频辐射是否会造成人体健康这个话题,科学界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启了“国际电磁场计划”,研究人体长期暴露在极低频电场和磁场中是否会危害健康。最终该项目于年发布了评估结果,这里截取一段结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证据,证明接触射频场强度低于造成组织发热的限值,会产生不良健康后果。”

▲莫名抵制5G的土澳居民

这是非常严谨的结论,但我们需要解读一下它的另一面。

目前,我们对射频辐射关于人体热效应的负面作用已经了解得非常透彻了,但“非热效应”部分的影响还并不明确。简而言之,科学界目前对射频辐射对人体的非热效应仍然存在争议,尽管利弊两方面都有一定的例证,但它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控制变量不充分、证据不明确。换言之,还不足取信。

▲还是生活作息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开始惴惴不安了。不过别担心,我国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也堪称世界上最严的电磁标准之一:中国国家标准GB-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对于30-0MHz频率范围公众在一天24小时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分钟内的平均值应满足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这一数字比欧洲国家和美国采用的标准低了两个数量级,这应该是考虑到了射频辐射非热效应的影响所做出的科学推定。

也就是说,凡是符合国行标准的通信设备,都非常非常非常安全。你可以继续心存疑惑,但这种担心极大概率不会变成现实,因为国家正以保守而严谨的监管保护着我们。

手机和癌症的新话题

虽然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政府的监管力度比以往更加强大,但一些并非是空穴来风的“致癌”传言依然会左右我们的神经,但其实科学界在这数十年间的研究基本能够否定它们。

其中流传度最广的是关于胶质瘤、脑膜瘤和听神经瘤的患病风险。

▲事实上,医用CT机的致癌风险比手机高多了

这里简单地罗列相关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及其结论,这部分资料来自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具有权威性。

①Interphone-病例对照研究

该项研究对13个国家研究参与者填写的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认为无法确切的讲手机的使用与脑肿瘤相关联。

②DanishStudy-队列研究

该研究讲丹麦的多个手机用户的账单信息与丹麦癌症登记处的脑瘤发病率数据联系起来。最终研究表明:没有观察到手机使用与胶质瘤、脑膜瘤或听神经瘤的发生率之间有关联。

③MillionWomenStudy-队列研究

该项研究在英国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最终研究表明:手机使用与胶质瘤、脑膜瘤或非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风险增加无关。

看到了吗,尽管传言满天飞,但却几乎没有严谨的研究报告支持这一结论。

除了脑瘤,大家比较关心的儿童患癌风险也被反复研究后推翻。一项在丹麦、瑞典。挪威和瑞士进行的名为CEFALO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并没有发现手机使用与儿童脑肿瘤风险之间的关联,无论是使用时间、使用量,还是肿瘤的位置。

▲手机辐射的致癌级别与咖啡相当,你细品

所以结论是:现阶段并没有证据表明手机辐射与致癌有关联,所以一切杞人忧天的信谣和传谣都是对自身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无论你原先是否持有手机辐射致癌的观点,我们都希望这篇科普能够帮助到你。我们并不能给出一个手机辐射完全无害的武断结论,因为这既不严谨也不负责。但我们希望读者们能够更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暂时放下杞人忧天的想法,等待下一步更严谨的科学结论。

另外,我们身在信息时代,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9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