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4岁,患者8-10年前开始出现胸腹部及四肢末端散在皮疹,皮疹中间凹陷,周围隆起,初发时为红色,逐渐变为白色瘢痕样,无伴疼痛、瘙痒,未予重视。年年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耳鸣,听力下降,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重。年4月30日劳动后突发头晕、天旋地转感,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全身无力、走路不稳,医院就诊,查头颅MR见“左侧额叶占位病变,考虑胶质瘤与脑转移鉴别;右侧顶叶病灶,炎症与肿瘤鉴别”(图1,2),5月10日行左前额叶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未见肿瘤;脑实质慢性损伤,伴缺血性改变;脑实质的炎症;存在脑组织发育不良的依据”,术后患者头晕症状改善,耳鸣无改善,未予特殊治疗;出院后患者无新发不适。年8月患者复查头颅MR提示:“左额占位术后复查,额叶软化灶形成,局部呈术后改变,右额颞叶及双侧顶叶、左侧基底节区多发病灶,考虑肿瘤复发或转移”,行诊断性抗感染治疗(万古霉素每次用量1.0g每12小时+头孢曲松每次用量2g每12小时静脉滴注)2周后复查头颅MR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遂转入医院进一步诊治。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运动可,未及眼震,左耳听力下降,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左上肢Rossolimo征阳性,右下肢Babinski征阳性,四肢共济可,四肢躯干深浅感觉对称,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胸腹部、四肢末端可见多发皮疹(图3,4)。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肿瘤标志物、风湿免疫指标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正常,白细胞数2×10^6/L,蛋白mg/L,糖、氯化物正常。头颅MR提示:(1)双侧额顶叶及右侧颞叶多发占位;(2)左侧额叶软化灶,考虑术后改变;(3)MRA示病灶未见明确供血动脉,脑动脉未见明显异常;MRV示脑静脉未见异常;(4)MRS示右侧基底节区中心病灶Cho峰增高,NAA峰下降;(5)DTI示病灶区域脑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图5-10)。遂行右额叶病灶立体定向脑活检术及皮肤活检术。脑活检术后病理见小血管闭塞、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区域间缺血坏死灶,病理诊断:坏死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图11,12);皮肤活检病理见:表皮轻度萎缩,轻度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胶原变细,胶原间隙增宽,间隙间间淡蓝染物质沉积,浅层血管周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少部分血管壁增厚,管壁轻度红染。阿申兰染色见真皮浅层胶原间隙间蓝染物质,弹力纤维染色大致正常;符合恶性萎缩性丘疹病(malignantatrophicpapulosis,MAP)表现(图13,14)。诊断考虑累及神经系统的MAP,予抗血小板、激素、丙种球蛋白及硫唑嘌呤免疫抑制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
讨论MAP最早由Ktihlmeier-Degos在年被描述,因此又被称为Degos病。MAP是一类非常罕见的疾病,目前国内仅有少数累及神经系统的MAP的病例报道。MAP的诊断依赖于特异性的皮肤改变:分布于躯干及四肢末端的无痛性皮疹,皮疹通常中心白色、凹陷,周围隆起,初期为红色,后期可转变为白色,无法消退。大概2/3的患者会在皮疹出现数年之后出现其他系统的累及,而这一类患者往往预后较差,因此被称为“恶性”。据统计,胃肠道和神经系统最常受累,这也是MAP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MAP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既往研究推测MAP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小血管炎症、闭塞造成的组织梗死,补体系统也可能参与发病。
本例患者以无痛性的皮疹首发,数年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且皮肤及脑组织活检均提示小血管炎症、闭塞样改变,恶性萎缩性丘疹病诊断明确。患者的神经系统改变主要以大片状的脑实质病变伴微出血为主(大动脉及大静脉均不受累及),并有颅神经损伤,也见于既往其他报道中。
目前针对MAP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使用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可能有效,在疾病的晚期则效果不佳,甚至有加重疾病的风险。免疫球蛋白、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也被用于治疗中,但尚无明确有效的报道。Shapiro等曾报道2例MAP患者经前列尼尔治疗后症状改善。Magro等认为补体系统可能参与MAP的发病,因此针对补体C5的单克隆抗体——依库里单抗(Eculizumab)的应用可能对MAP有效,但目前也缺乏临床证据。本例患者各种疗效并不显著,这也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
中华医学杂志年9月第99卷第36期
作者:常艳宇魏磊鲍健戴永强王玉鸽邱伟胡学强陆正齐(医院神经内科)秦峰(医院医院神经外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