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青海玛多县的藏民小伙医院神经外科B5病区成功手术,切除了颅内鞍结节脑膜瘤,恢复了视力。
35岁的旦正家住青海玛多县,玛多县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位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旦正是所在地区的一名防爆警察,在工作中他往往冲在第一线,表现优异,在执行任务时多次光荣负伤并收获嘉奖。近来,妻子顺利诞下孩子,一家人正在其乐融融之时,旦正右侧视力骤然下降,眼睛仅能见到手动,近乎失明。医院检查,发现他位于颅底中心的鞍结节处长了一颗肿瘤,而且这颗占据了小小鞍区的肿瘤,直径超过了3公分,更危险的是,肿瘤将视神经向上顶起,这意味着不但压迫了视神经,且极有可能已与之黏连。
手术是恢复视力的唯一希望。
医院求治后,旦正陷入了绝望,藏区的医疗条件难以完成如此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就在旦正和他的家人心灰意冷之际,医院的主任建议医院找佟小光教授。带着这个信念,旦正一家跨越多公里来到天津。
手术前颅内影像
医院副院长佟小光当即与B5病区负责人王虎一道制定了周密的全方位手术方案。因为患者鞍底骨质极厚且无明显气化,最后选择了显微开颅手术。正如术前预测的一样,当磨除蝶骨嵴、剪开硬膜、分离侧裂、抬起额叶之后,藏在鞍区的肿瘤逐渐显露,肿瘤抬起视神经并与之粘连。在高倍显微镜下,佟院长施展Dolenc技术,磨除前床突、打开颈内动脉硬膜远环、精细操作、小心剥离肿瘤、彻底处理鞍底硬膜,最后完成了肿瘤的全部切除。
旦正术后无特殊不适,第二天,他的视力就有了明显改善。目前旦正的视力已经从微弱的光感恢复到4.0。佟院长说,由于旦正目前处于术后恢复状态,所以视力尚未恢复到最佳状态,随着炎症反应的减轻,视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对于这样的手术结果,旦正和家人感激不尽,他们不停用藏语向医院的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手术的成功并非偶然。“手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采用通常的技术虽然也可以在影像学上好像全切了肿瘤,但复杂技术的掌握却可以明显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并大大降低术后复发的概率”,佟院长说道,“只有掌握精湛的技艺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手术后
初夏的天津,浓浓热意夹杂着满目绿色,焕发勃勃生机,柔和的阳光打在旦正脸上,温暖着他的心头。
就医指南●天津市医院最新门诊医师出诊时间表
●天津市医院预约挂号流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