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及时并有效的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现代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更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以CT、MRI检查为主医学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初步筛查、诊断、治疗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此,《中国医学论坛报》医院李延静主任结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分享影像学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带来的改变,以期给予临床更多借鉴。
主任李延静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医院放射科主任
医院影像教研室主任
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专业基地主任
陕西省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委
延安市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延安市放射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李延静主任访谈视频
影像学技术发展助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
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医学影像技术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首先,弥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为组织内部微观结构和异质性的观察提供了便利,使得肿瘤鉴别诊断更加精准、得心应手,这充分体现了医学影像学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建立在高通量和自动化计算方法基础上的影像组学迅速发展,其能够将病灶的结构形态、组织细胞、分子和基因遗传等各种表型信息综合,辅助临床进行疾病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现阶段,影像组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愈加广泛,为临床诊疗方案选择与预后评估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信息支持。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也更多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价,其可显著提高中枢系统疾病诊断准确率,为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定量依据。AI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连续地提取数据,完成图像处理与重组,实现血管标识与病灶标定,出具初步结构性报告及完成一站式排版打印,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质量的稳定性。目前,在中枢神经系统领域,已取得了AI重建头颈CTA血管等代表性成果,但鉴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AI在此领域影像研究中的应用更具挑战性。为进一步推进AI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发展,未来仍需从培养医学、工程、信息学的复合型人才入手,积极与研发团队开展密切合作,从实践中探索AI应用的新场景、新模式,从而推动AI技术落地临床与培育创新性成果。
影像学检查为头颈部血管狭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头颈部血管检查方式主要包括超声检查、CT、MRI等,基于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为颈动脉血管硬化程度、斑块形态大小、狭窄程度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提供重要依据,且兼具方便、便捷及经济学优势,如今颈动脉超声检查已成为体检中心常规的体检项目。当怀疑患者颈动脉狭窄时,则需进一步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及其能否引起临床症状或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此时可以通过头颈动脉CTA检查等检查进行精准判断,CT的优势在于成像范围大,可以显示从主动脉弓到颅内动脉的完整动脉体系。近年来,通过MRI进行动脉狭窄和斑块检测也获得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lcbx/1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