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们对“美与艺术”都有一种近乎痴迷的追求。但是,究竟什么是美的?如何定义美?等此类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们。其中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透过各种形式的美,找到所有美的东西的共同特征?
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成熟及其在人类认知中的广泛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家们也开始采用这些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审美(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也加入了对审美的研究):当人们看到一个美的刺激时,他们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此同时,对审美体验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神经美学。
回到那个困扰了几代哲学家和美学家们的问题: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美感?而切换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研究者们想知道是否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大脑区域,负责处理所有与美相关的信息:当人们体验到美感时,这个脑区就开始活跃了?
有研究者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这样的一个中心。例如,英国伦敦学院大学(UCL)的神经科学家Zeki,给参与研究的人呈现具有美感和不具有美感的绘画、音乐等刺激材料,然后在参与者接受这些刺激时,采用磁共振技术记录他们大脑的活动。结果发现,不管是音乐还是绘画刺激,相比于那些没有美感的刺激,有美感的刺激都能让“眶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cortex,OFC)”这个特殊的大脑区域更加活跃。后来他还发现,即使数学家们觉得有美感的数学公式也能让这个大脑区域更加活跃。于是他提出,“眶额叶皮层”就是大脑中专门负责审美的中心。
另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虽然有美感的刺激都会让眶额叶皮层活跃起来,但是,其他刺激也能让这个大脑的区域活跃起来。比如,相比于获得较少报酬的选项,当人们实验中选择某个选项会获得更多的报酬时,眶额叶皮层也更加活跃。所以,这些研究者认为,眶额叶皮层是用于处理所有让人快乐刺激的脑区,而不仅仅是美感。
虽然学者们在这个观点上有分歧,但是他们一致认为,存在一个脑区用来处理不同形式的美。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也仍然有待检验。
彭凯平的研究小组与苏格兰阿伯丁大学隋洁教授、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SimonEickhoff教授组成的联合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和分析。
首先,他们推断:如果不同形式的美感都激活了眶额叶皮层这个脑区,那么,被美丽的人脸与美丽的视觉艺术所激活的大脑中,应该是有重合之处的,因为美丽的人脸与美丽的视觉艺术均包含了某种美的形式;假如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美所激活的脑区没有共同之处,则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大脑中是否存在一个审美中心。
为了检验美的人脸与美的视觉艺术激活大脑区域的差异,就需要找到这两种美稳定激活的大脑区域。为此,研究者首先借助于元分析的方法,从已有的大量的文献中去寻找共同之处。研究者先搜索出所有使用美的人脸作为刺激的fMRI实验文献,然后通过元分析的方法找出这些文献中共同的美的脑区。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也搜索到所有使用美的视觉艺术作品的fMRI实验文献,并分析找到视觉艺术所共同激活的脑区。继而对比了这两种形式的美所激活的脑区是否有共同之处。结果发现,这两种形式的美所激活的大脑区域并没有重合之处。
为了确保结果是稳定可靠的,研究者又额外做了两个分析,也佐证了该结果的可靠性。
未能在人脑中找到一个固定的“审美”中心,其实符合人脑的工作原理:人脑在处理任何信息时,即使是最简单信息,都需要多个大脑区域的共同参与。大脑网络化处理信息而不仅仅是单个脑区的活动——是人类大脑能够如此高效的重要基础。当然,目前未能发现共同的“审美”中心,尚不能推断不存在“审美”中心,而可能意味着我们还需要更加谨慎地进一步探索。
这样的研究结果也提醒了我们:科学研究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时看起来胜利在望,但是严谨的检验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其实离真相还很遥远。但这也正是科学研究,尤其是对人类心理研究令人着迷的地方:我们知道的还太少,还有大量的未知领域值得去探究。
参考文献:
彭凯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lcbx/1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