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患者(6.5岁女孩)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左颞和左额异常信号消失,左顶异常信号缩小。
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者对同一bMMRD家系中的两名儿童GBM患者进行外显子测序。两名患者携带PMS2纯合性种系突变,肿瘤和正常组织中PMS2染色均呈阴性。两名患者为姐弟关系,姐姐在6.5岁确诊为左顶GBM,接受近全切除手术和局部放疗(59.4Gy),3月后肿瘤进展,瘤床出现6*7mm复发病灶,同时左颞出现16*17mm复发病灶。半年前,她3.5岁的弟弟确诊为右额顶GBM,接受手术、局灶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10月后出现复发。两例肿瘤均存在TP53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阴性,提示预后不良。两名患者存在牛奶咖啡斑,但无NF1突变,可排除神经纤维瘤病1型。对两例肿瘤的突变进行检测,发现每个外显子平均含有和个突变,突变负荷极高,可能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敏感。患者(6.5岁女孩)经知情同意后采用纳武单抗同情用药,剂量为3mg/kg,q2w。第一周期用药10天后患者出现癫痫发作,MRI检查提示肿瘤进展(左额、左颞、左顶)。采取抗癫痫、抗水肿治疗后继续纳武单抗治疗。在第6周期化疗后,顶叶病灶缩小,额叶和颞叶病灶消失。患者的弟弟在肿瘤复发时接受相同方案治疗,用药后2月复查发现病灶和瘤周水肿明显减轻。6月后肿瘤进展,患者左侧肢体偏瘫加重。研究者采用CTLA-4抑制剂伊匹单抗(Ipilimumab)联合纳武单抗治疗,每3周一次,共4次。在治疗1年后复查MRI示肿瘤完全缓解,首次复发30个月后无疾病进展。患者可上学并完成日常活动。图3:患者弟弟在肿瘤复发接受治疗前(A)、纳武单抗治疗6月后(B)、纳武单抗+伊匹单抗治疗后(C)和治疗30个月后(D)的MRI影像。肿瘤经免疫治疗完全缓解。本研究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对bMMRD相关GBM或其他恶性肿瘤具备较好的疗效。同时对MMR异常的GBM及其他高突变负荷肿瘤应进一步开展研究,以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BouffetE.etal.ImmuneCheckpointInhibitionforHypermutantGlioblastomaMultiformeResultingFromGermlineBiallelicMismatchRepairDeficiency.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2.LaroucheV.etal.Sustained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lcbx/1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