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原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原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外科奠基人罗其中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年10月23日凌晨1点56医院逝世,享年81岁。
罗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负责人。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以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现仍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上海医学》等16家杂志编委,并担任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员。
殚精竭虑为患者与时俱进敢创新
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轨迹,每一步都与罗其中教授的辛勤耕耘分不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由于技术设备落后,人们对于颅内血管疾病和血供丰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感到一筹莫展。罗其中教授和他的同道们在尸体解剖训练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直接穿刺椎动脉行椎动脉造影术。他们将数百例直接穿刺椎动脉造影的成功经验发表在《新医学》杂志,使得该技术成为国内诊治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脑血管病以及后颅窝占位病变的主要手段。同期罗其中教授还与上海市医疗手术器械厂合作,成功研制脑血管造影自动快速换片机,投入使用后深受国内同行好评。年罗其中教授切除跨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胆脂瘤和脑膜瘤获得成功,曾作为新中国代表性科技成就之一在外文版的《中国建设》和《人民中国》杂志上进行详细介绍。年罗其中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针刺麻醉下垂体瘤和听神经瘤切除术,例数和疗效为全国之最,相关事迹被拍成电影“针刺麻醉”在国内外放映。也是在那个时候,罗其中教授发现垂体瘤病人在术后多有嗅觉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于是他着手行扩大翼点入路手术,使病人的嗅神经得到保护,能够完全恢复得像正常人一样。他还在上海地区率先应用显微镜手术,并为此远赴重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学成归来后,罗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诱发电位检查并应用于术中监测。就这样,罗教授为神经外科的技术进步、为神经外科病人的康复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医院神经外科的临床医疗水平始终位居国内领先行列,并与国际神经外科临床发展保持同步。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罗教授至今仍在不停地阅读国外权威医学期刊,跟踪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新进展。
罗其中教授平时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在对待病人时,真正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勇于承担风险,开展多种高难度的手术帮助危重病人逃离死神的魔掌。
众所周知,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脑干旁深部有一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桥小脑角”即CPA区,是颅内良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其中75%为听神经瘤。由于CPA区位于颅底深部、肿瘤发现时往往已经很大,常压迫脑干并与众多颅神经紧密粘连,切除时出血多、死亡率高,手术难度极大,曾一度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罗其中教授自60年代起就以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听神经瘤手术。到目前为止,罗教授亲自主刀或指导切除的听神经瘤已余例,是国内完成听神经瘤手术例数最多的神经外科专家之一。他对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做了多项重大改进,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疗效显著提高。自年以来,未发生一例手术死亡,面神经保留率、听力保留率和手术总例数等指标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曾经有一位移居美国的老华侨在家属的搀扶下辗转来到罗其中教授的专家门诊。他的病情颇为奇特:一年多以前开始出现左耳蝉鸣样的叫声,起初也不以为意,直到有一天,他在家听电话时突然发现左耳已完全失聪!很快病情又有了更严重的进展:开始出现走路不稳,头痛呕吐。长时间病痛的折磨,使得原本身强体健的他变得孱弱不堪。头颅MRI显示“颅内巨大听神经瘤”,直径竟达6.7cm!医院都以“肿瘤太大、位置太深”的理由认为手术风险太大而拒绝收治。几近绝望的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经朋友介绍慕名来到上海找到罗其中教授。罗教授仔细研究了病人的MRI片,认为必须尽快手术,理由只有一个:不手术的结局只能是死亡。
于是,近一个月的住院时光成了这名病人一生中的转折点。罗其中教授以其丰富的手术经验和娴熟的显微技巧,通过仅1cm范围的颅神经间隙,将巨大肿瘤分块全部切除。肿瘤周围的脑干等重要结构没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手术成功了!老华侨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是罗教授使我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半年多时间过去了,老华侨从美国寄来了一张精美的贺年卡,再次表达了无尽的感激。他在信中提到:“经过半年多的休养,我返美后又做了头颅MRI检查,美国医生拿着显示手术预后良好的片子,医院、哪位医生主刀的?当我告诉他们医院做的手术时,他们发出了惊叹。从他们惊奇的表情中,我看到了美国医生对祖国医生的钦佩和赞许,深为上海有这么高水平的医生而感到骄傲……”(该信曾登载于《文汇报》并引起强烈反响。)罗其中教授以他那“殚精竭虑为患者”的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赢得了病家的信任,医院赢得了声誉。
罗其中教授和原神经外科主任江基尧教授。
不逐名利当人梯沤心沥血育人才
罗其中教授不仅是一名医者,更是一名教师。他在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甘为人梯,为仁济乃至中国的神经外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年以来,他培养硕士生12名,博士生27名,博士后3名。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他充分利用其在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不遗余力地支持各级医师开展新技术,为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他对每一名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关怀备至,从课题选择、经费来源直至实验设计,每一个阶段他都会为学生提供悉心指导和设备支持。罗其中教授还非常重视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针对每个研究生的不同情况逐个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并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导师指导小组。在罗教授的严格要求下,其指导的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及学术水平均达到较高水准,获得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深夜里罗教授经常挑灯为年轻医生修改论文,他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导师的本职工作。翻开数十多年来罗教授与中青年医生合作发表过的几十篇论文,他的署名总是排在后面,那是因为他认为机会要多给年轻人,他们才是医学的未来和希望。科内医生只要遇到技术难题,罗教授总是随叫随到,为他们排忧解难。特别是当碰到高危疑难的手术病例时,罗其中教授常常不计较个人名利亲自赶到手术台为年轻医生救驾。记得还有一次,一位颅底肿瘤手术病人术后未醒,家属不理解,与手术医生发生了冲突,罗教授接到电话,医院,和手术医生一起研究术后处理,与病人家属反复沟通。手术医生及病人家属均为罗教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带出的数十名博士生,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多已成为当地神经外科的学科带头人。
罗其中教授不仅医术高超,在教学方面更是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年,上海市教委授予他“上海市育才奖”的殊荣,这是对他作为一名教师所取得的成绩的高度认可。
淡泊金钱与名利对待病人如亲人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罗其中教授以自身的行为和风范影响并感动着身边的人。罗教授在从事医学科学研究、教学和医疗实践近50年里,他始终把“淡泊金钱与名利,对待病人如亲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高精尖”工作,罗其中教授在高精尖的神经外科领域辛勤耕耘、无私付出,把自己满腔的赤诚献给挚爱的事业,用自己的双肩挑起生命的重担。他完成的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不胜枚举,但他从不计较任何名利与回报。作为一名老教授、老专家,罗其中教授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也给年轻医师做出了表率。每天早上7点刚过,罗教授就会出现在病房里了解病人病情变化、掌握第一手资料。只要是他负责的病人,即使不是自己做的手术,他仍然会经常关心他们、询问他们的病情。
罗教授除了有种对病人高度的责任感以外,还有着将病人视同亲人的情感。有一次在病房里查房,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太太,刚一坐起来,做了一个想下床的动作,已年近七十的罗教授立刻弯下腰,将老太太的鞋拎起来为她穿上。一位医生事后说:“罗教授当时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流露,那不是对病人的情感,而更像是对待亲人的体贴和关怀。”罗教授每天都坚持早晚2次查房,有时开会或手术误了查房时间,再晚他也会到病区去看看,因为他心里着实放不下他的病人。
记得数年前,一位来自边远山区的北方汉子,因“颅内肿瘤”求治于罗教授。罗教授将其收治入院,却发现这位病人在病房不肯定饭,说他有饭吃。罗教授感到很奇怪,悄悄观察,这才发现病人每到吃饭时,总是从随身的布袋里拿出一个干馒头,用白开水泡了吃。罗教授在查房间隙与这位患者唠起了家常,仔细询问了他的情况,得知其家庭异常贫困,为了住院手术四处筹措,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来吃饭。罗教授落泪了,他悄悄地馈赠其住院费用,且再三叮嘱他不要让他人知道。医乃仁术,罗教授就是以一颗仁慈之心,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视病人为亲人,努力实践着一位崇高的白衣天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没有对患者深切的同情,就不会有坚持每天两次查房的耐心;没有对医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就不会有艰苦奋斗常年加班的干劲。件件小事,都映衬出罗其中教授高尚的医德和无私的精神。他常说:“对于金钱和名利,要求越多,苦恼越多”。所谓无欲则刚,当一名医生对患者无所求的时候,他的胸襟是坦荡的,他的未来是无限宽广的。在我们每个人平凡的生活中,不可能都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却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奏响动人的乐章;在质朴的生活中孕育出耀目的芳华。
神经外科的青年医生,从罗教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怎样做医生,更是怎样做人。他德技双馨,淡泊名利,“有困难就上,有荣誉就让”是他的真实写照。他经常把一些外出开会学习的机会留给青年医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创造条件。他总是鼓励年轻人开展新技术、挑战高难度,并勇于为他们承担相应的风险。许多年轻医生都觉得有罗其中教授在心里就踏实多了。他注重教学工作,坚持进行教学查房,并且常提醒年轻人在医疗工作中不能疲于应付,要善于思考,督促年轻人在工作中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他自己虽然已是知名专家,仍然坚持学习,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罗教授常常提醒年轻医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不仅要有意识,更要有本领。怎样才是有本领呢?那就是要提高医疗水平、发扬创新精神,最终表现为创造出新的业绩。
罗其中教授总是说,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所信奉的“仁术济世”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它表现为高超的医疗技术,它表现为高尚的医德医风,它表现为心系病人、心系群众的感情,它表现为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作风。而这,也是白衣天使的光辉和崇高之所在。
学生:钟春龙
长按图片可识别图中北京白癜风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lcbx/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