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生如何分析眼眶CT片二

六、眶内结构的增粗或肿大

眶内一些结构可因某种原因致增粗或肿大,如眼外肌、视神经、眼上静脉、球后脂肪。这些病变也是眼球突出较常见的原因,但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

1.眼外肌肥厚

眼外肌肥厚在眼部CT中较常见,主要原因包括:甲状腺相关眼病(Graves病)、炎性假瘤、外伤、寄生虫等。(表1)病变眼外肌肥厚原因众多,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或借助其它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如超声,MRI等。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视神经增粗

视神经可因肿瘤、炎症、压迫等病因而增粗(表2)。

如左视神经鞘脑膜瘤,强化CT显示左眶视神经明显增粗,视神经管颅内端有肿瘤蔓延(图13箭头)。

图13左视神经鞘脑膜瘤增强CT显示左视神经明显增粗,颅内有肿瘤累及(箭头)

3.眼上静脉增粗

现代高分辨力CT可显示正常眼上静脉。眼上静脉起自内眦部,于视神经上方与上直肌间穿过眶中部,达眶上裂。临床上常见的眼上静脉增粗主要是颈动脉-海绵窦瘘。水平CT扫描显示视神经上方层面条索状高密度影,并自内侧斜向外侧(图14);冠状CT示视神经上方(或内上,外上)圆形高密度影。轻度增粗时需要与对侧比较。

图14劲动脉海绵窦瘘CT显示右眼上静脉增粗,左侧为正常眼上静脉(箭头)

4.球后脂肪垫增厚

此征临床易忽视,临床常因眼球突出而作CT检查。但CT仅显示眼球突出,并无占位病变、肌肉增厚等其它征象,实际这就是球后脂肪垫增厚。此征虽无特殊意义,但常见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眶内轻度慢性炎症等病变。

七、CT诊断眶内病变的优缺点

各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CT扫描也不例外。正确了解其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正确诊断率。

1.CT的优点

(1)图像直观在CT片上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的位置、形状,图像逼真,易于诊断。

(2)一个层面可同时显示眶内及眶周结构,如副鼻窦、颅内,故对眶内病变眶外蔓延或眶继发性肿瘤显示良好。

(3)调节窗宽可观察骨质的细微改变,如骨破坏,骨折,骨性病变。

(4)有些病变可仅根据CT做出准确的术前组织学诊断,如皮样囊肿内的负值区;恶性肿瘤的骨破坏;血管性病变的钙化;泪腺上皮性肿瘤的骨凹;视神经肿瘤独特的增粗形状;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外肌肥厚等等。

(5)较精确的病变定位诊断,尤其是轴位和冠状位联合扫描,可全面了解眶内病变的全貌及精确位置、大小,为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2.CT的缺点及限度

(1)水平扫描的限度

水平CT扫描受扫描角度的限制和影响,不能很好的显示接近眶顶、眶底的扁平病变或骨折、骨破坏。临床上眶底爆裂性骨折常因只做了水平CT扫描而被漏诊。同样眼球上、下极的病变水平扫描时也显示不佳,这在临床诊断中不能忽视。

(2)冠状扫描的限度

冠状扫描一般不作常规扫描方法,只作为水平扫描的补充检查,因有缺乏对眼眶整体情况了解的缺陷。但有些病变冠状扫描可能是最佳的诊断方法,如眶底爆裂性骨折等。

(3)不能区分密度接近的结构或病变

软组织肿瘤和正常视神经的CT值均在+30H左右,故当肿瘤体积较大或充满眶腔时,CT无法显示肿瘤和视神经的关系,因此,临床常有将眶内一般肿瘤误诊为视神经肿瘤的例证。

八、阅CT片时注意事项

由于眼科医生具有眼科疾病的临床相关知识,所以在阅片时要结合疾病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再分析CT片其诊断可靠性相对较大。

1.全面分析

医生面对任何眼部CT片都要全面分析,否则易于遗漏。首先注意眶内有无占位病变、正常结构有无增粗、有无继发改变,然后观察眶周围结构(副鼻窦、颅内)有无病理改变。

2.两侧位置是否对称

位置对称的正常眼部CT片应双侧眼球、眼眶大小一样。如位置不对称,可致一侧眼眶大,另一侧较小,同一结构不在同一层面上,易造成分析困难,也易造成一侧眼球突出的假象。所以,在分析不对称的CT片时,应将正常情况下同一层面的结构相比较,才不致造成分析困难。

3.窗宽和窗位

有经验的眼科医生不用观察窗宽和窗位标示即可正确估计其多少,如经验不多应注意CT片上所提示的窗宽和窗位,因其可影响对病变的分析。

4.如何确定是增强CT片

因临床常有增强CT片,但片中并不显示。只要观察头颅内有无血管影即可确定,颅内有血管影出现是增强CT片。

九、如何描述眼眶CT片

眼科医生经常面临如何正确描述眼部CT片,才能较准确的写出较正确的报告。以眶内肿瘤为例,当发现占位病变后,应描述其位置(球旁、球后、视神经的哪一侧)、形状(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扁平形)、边界是否清楚、内密度是否均质(有无低密度区)、有无继发改变(眶腔扩大、眼球突出)、骨质改变、相邻结构有无异常、增强前后CT值有无变化等。这样才能全面描述眼部CT片。

十、如何开CT申请单

眼科医生面对一个眼球突出的病人,如何开出一张你理想的CT申请单呢。

1.扫描位置的选择

首先应选择眼眶轴位或称水平CT,此CT片可全面了解眶内及周围结构的情况,尤其轴性眼球突出时,估计病变位于球后肌锥内时,轴位扫描可清楚显示。

如果病变位于眶上、下缘附近,如泪腺扁平性增大,或怀疑眶底爆裂性骨折应选择冠状CT,观察眶顶或眶底部的病变。怀疑上颌窦癌眶内侵犯时,冠状CT可清楚显示上颌窦病变与眶内病变的相关关系和病变起源的位置。泪腺扁平性肿大、眶顶骨增生、眶底骨折轴位扫描时的漏诊、水平扫描时下直肌肥厚误诊为眶内肿瘤的病例临床时有发生。此时冠状CT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2.窗宽和窗位的选择

常规眼眶CT扫描,窗宽-H,窗位+30H。如遇眼眶骨性病变可考虑用骨窗(窗宽多在H以上),利于骨质的显示。但眶内软组织如眼外肌显示欠佳。

3.增强CT扫描的选择

一般眶内病变CT值接近,增强扫描后CT值也有较大重叠,一般仅根据CT值较难判断肿瘤性质。故增强CT扫描多适用于肿瘤有可能向眶外蔓延或眼眶继发性肿瘤的诊断。

4.层面厚度的选择

眼眶常规做4-5mm层厚的CT扫描,如怀疑眶内较小的病变,或视神经病变或眼内肿瘤应做簿层CT扫描,厚度为1-3mm。和其他眼科疾病相比,眼眶病并不少见,但对许多眼科医生和影像科医生可能均较陌生。所以,眼科医生应经常和影像科医生一起阅片,共同分析和讨论,以增加双方在诊断方面的知识,提高诊断水平。单靠CT报告往往会出现诊断上的错误。

十一、如何选择眼科影像诊断方法

面对如此众多的诊断方法,如何选择一种或尽可能少的检查方法,达到最佳诊断效果。由于本文未讨论眼科超声和MRI等诊断方法,但在眼眶病的诊断中均有重要位置。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在选择诊断方法上有如下体会,供参考(表3)。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小结

总之,CT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每个临床医生均应学会如何分析和诊断各种眼内或眼眶疾病,不致误诊或漏诊,提高临床正确诊断符合率。临床医生还应全面了解眼科各种常用检查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但应注意的是,CT扫描只是一种检查方法,临床医生切不可忽视临床上非常简单且有效的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而单凭CT所见,很容易出现诊断错误并延误治疗。

来源:节选自医网病友论坛

备注:已完结。

精彩回顾:

眼科医生如何分析眼眶CT片(一)详见9月15日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如何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lcbx/3641.html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