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入路的选择
目前,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众多,但采用何种入路尚无一致的意见。岩斜区脑膜瘤涉及的范围较广,故选用一种手术入路来解决所有岩斜区脑膜瘤显然是不可行的,故其处理策略应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向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大致可分为三类:幕上入路,幕下入路及幕上、幕下联合入路。
幕上入路包括额一颞入路、眶颧入路、颞底入路及Kawase入路;
幕下入路主要为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及各种经岩骨入路;
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及幕上、幕下两种入路的不同组合。
Tao等根据肿瘤侵犯范围将其分为上、中、下斜坡区,鞍旁海绵窦区及小脑脑桥角区,共5区,根据肿瘤侵犯的分区决定手术入路,肿瘤起源于上斜坡区并侵犯海绵窦中颅窝区,选用颞下入路或乙状窦前入路;肿瘤起源于上、中斜坡并侵犯海绵窦区则选用乙状窦前,乙状窦后或幕上、下联合入路。当肿瘤起源于中下斜坡时,选用乙状窦后联合远外侧入路;当肿瘤起源于上、中、下斜坡并侵犯海绵窦时,选用扩大中颅窝入路或乙状窦前入路;当肿瘤同时侵犯5个分区时选用乙状窦前入路。
吴震等根据该区肿瘤涉及的范围分为8区,其入路主要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
佟小光等根据肿瘤侵犯幕上、幕下范围来决定手术入路。该方法简单易行,当肿瘤从岩斜区经Meckel囊侵犯海绵窦大部或向上侵犯大脑脚或更高范围时,选用经颧一额一颞入路;当肿瘤主体位于后颅窝区域,甚至少部分侵入Meckel囊或海绵窦时,选用乙状窦后入路;当肿瘤主体同时侵犯幕上下较大范围时,选用幕上、下联合分期入路,即先行经颧一额一颞入路切除幕上肿瘤,然后二期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幕下残余肿瘤。
1、经小脑幕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幕上手术入路多选用颞底入路或眶颧入路,而经颧一额一颞入路充分融合了前2种入路的优点,又避免了经眶颧入路的繁琐及单纯颞底入路对Labbe静脉和颞叶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优势半球侧尤为突出。
经颧一额一颞入路需充分分离侧裂,必要时切断蝶顶窦,这样可充分降低脑张力,利于充分抬起颞叶前外侧部,视角从前外侧向后内侧,类似于“一半一半入路”。该入路可充分利用经额一颞入路和经颞底入路的手术操作空间,适合岩斜区脑膜瘤主体位于中颅窝或岩斜区向幕上生长,或肿瘤侵犯海绵窦甚至跨中线到对侧者。对于位于后颅窝沿斜坡向下生长的肿瘤,可通过打开小脑幕,必要时磨除Kawase三角来暴露。硬脑膜内磨除Kawase三角的优点为,可根据切除肿瘤的需要来磨除,避免了硬脑膜外入路磨除不必要的岩骨尖骨质。
但该入路不适合瘤体向下超出两侧内耳道连线水平或向外侧跨过内听道外侧的岩斜区肿瘤,该处肿瘤供血动脉多来源于脑膜垂体干,从幕上入路可较早控制肿瘤供血动脉,联合Kawase入路可增加手术的操作空间,磨除岩骨尖无任何重要的结构阻挡,故易于操作。该入路可暴露视交叉后及脚问窝肿瘤,并可充分显露、分离肿瘤与动眼神经、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及其穿支。肿瘤多将滑车神经挤向小脑幕,在该神经入海绵窦前常被瘤组织包裹,故术中应注意保护该神经。
佟小光等采用的入路不同于Gupta和Salunke采用的入路,无需打开眶骨。岩斜区病变多可通过该入路完全切除,该研究中近60%患者采用经颧一额一颞入路,仅少部分需经颧一额一颞入路联合乙状窦后入路。暂时性的优势侧颞叶症状是其主要弊端,与牵拉颞叶及静脉回流受限有关。该入路视角从颞底前下方向后内侧,故多不涉及Labbe静脉,对颞叶的影响明显小于颞底入路。对于海绵窦内肿瘤多数情况下不予切除,因其常对脑神经造成损伤,除非肿瘤质软,易于切除,对海绵窦内肿瘤残留较多者必要时辅以γ刀处理。
2、小脑幕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幕下入路以各种经岩骨入路报道多见。经迷路、耳蜗等入路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目前较少应用。而尸体解剖研究显示,乙状窦后入路与各种经岩骨入路对于岩斜区的暴露并不增加操作空间和视角。常规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肿瘤主体位于后颅窝,特别是向中下斜坡生长以及沿岩骨后向内耳道外侧生长的肿瘤,甚至有少部分侵入Meckel囊或海绵窦后部的肿瘤,当肿瘤侵犯到枕大孔区域时,可调整乙状窦后入路为远外侧入路。而对于瘤体突入幕上超过后床突2cm,甚至侵犯海绵窦的肿瘤,常规乙状窦后入路全切除肿瘤非常困难,这时多需要经颧一额一颞入路或幕上、幕下联合入路。
最近有学者报道,经乙状窦后内耳道上入路切除跨中颅窝的岩斜区病变,该入路需切除岩尖骨质,其范围同经前路Kawase入路;但该入路视野较深,特别是对于颈部短粗患者,操作需经过面听神经,故可能损伤面听神经,磨除岩骨尖需要娴熟的技术,任何失误均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同时也增加对小脑的牵拉,且术中多需切断岩静脉,故增加术后小脑肿胀的风险,同时处理岩上窦和海绵窦的出血也比较困难旧。
3、小脑幕上与幕下联合入路:
当瘤体较大,主体向中后颅窝均扩展时,应采用联合入路。小脑幕上、幕下联合入路最常见的为乙状窦前入路联合颞下入路,但该入路不仅耗时且创伤大;另外,面听神经功能障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故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王丙乾等主张,对于该类肿瘤行颞下和乙状窦后联合入路,这种一期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并发症高,因术者疲劳而易导致肿瘤残留。有学者主张采用幕上、幕下分期入路。
佟小光等主张采用经颧一额一颞入路和经乙状窦后入路分期切除肿瘤。Samii等建议,先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缓解肿瘤对脑干的压迫,二次经额颞再切除幕上部分。佟小光等多先行经颧一额一颞入路切除幕上肿瘤,该入路可先断肿瘤血供,为二次经乙状窦后入路创造有利条件;另外,经幕上入路特别是磨除Kawase三角,可切除相当部分的幕下肿瘤,故而多数肿瘤可经该入路一次全切除;若后颅窝仍有部分残瘤,此时可视具体情况(如残瘤体积、患者年龄和肿瘤病理学特性等)采取随诊观察或行叫一刀治疗,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lcbx/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