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探索优化的基于MRI测量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的方法,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经过认真讨论,提出进行改良的共识意见——《我国基于MRI的改良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测量方法专家共识(年)》。
方法名称基于MRI的改良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测量方法
适应证及禁忌证1.适应证:可疑颅压异常而不能或不愿进行腰椎穿刺检查。
2.禁忌证:双侧视神经炎、视神经胶质瘤、视神经鞘脑膜瘤、严重的白内障、眼部肿瘤、颅内肿瘤、视力0.05且无法固视、各种眼眶疾病。所有受检查者需排除MRI的禁忌证,如头部有金属异物、装有心脏起搏器、体内留有金属物、毒品和乙醇依赖、具有幽闭恐怖症病史或其他心理障碍、妊娠或其他虚弱情况。
操作流程1.使用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及其配备的相应软件,八通道相控阵头线圈。
2.检查前准备:所有受检查者排除MRI扫描的禁忌证,签署知情同意书。取仰卧位,用枕垫固定大脑。八通道相控阵头线圈采集数据,扫描野包括整个大脑。常规SE序列T1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扫描,排除神经系统疾病。
3.成像技术:T2加权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用以进行视神经斜水平和斜矢状方向的定位。各参数如下:重复时间为ms,回波时间为ms,激发次数为2,矩阵为×,层厚为3mm,层问距离为0.3mm。T2加权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用以获得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的目的图像。各参数如下:重复时间为ms,回波时间为ms,激发次数为1,重复次数为2,矩阵为×,层厚为3mm,层问距离根据球后位置不同设定。
4.横轴位过视神经的快速自旋回波(turbospinecho,TSE)扫描,找到能观察视神经眶内段全路的截面,即平面a(图1)。
图1MRI横轴位过视神经的快速自旋回波扫描显示定位平面a示意(红线为平行于视神经切面的投射线,绿线为垂直于视神经切面的投射线,F代表脚端)
5.以平面a为定位平面,做平行于视神经眶内段的斜矢状位TSE扫描,获得平面b(图2)。
图2以平面a为定位平面的平行于右眼视神经眶内段MRI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扫描获得平面b示意2A示扫描的定位平面,黄线为扫描的斜矢状平面在平面a的投影(F代表头端);2B示在2A中投影为中间黄线的斜矢状平面(A代表前面,L代表左侧)
6.以平面b为定位平面,做平行于视神经眶内段的斜横轴位TsE扫描,获得平面c(图3)。
图3以平面b为定位平面的平行于右眼视神经眶内段的MRI斜横轴位快速自旋回波扫描获得平面c示意3A示扫描的定位平面,黄线为扫描的斜横轴位平面在平面b的投影(L代表左侧);3B示在3A中投影为中间黄线的斜横轴平面(F代表头端)
7.以平面b和c为定位平面,利用Haste序列获得视神经的垂直截面:进行两层扫描,第1层后表面与视神经出眼球部位相切,分别进行层间距离为%(球后3mm)、%(球后9mm)、%(球后15mm)扫描,扫描中保证第2层在两个定位平面上与视神经垂直(图4)。每次扫描前请受检查者放松、闭眼。
图4以平面b和c为定位平面,Haste序列获得目的图像示意A示平行于视神经的斜矢状平面(黄线为扫描所得的垂直于视神经的斜冠状平面的投影);B示平行于视神经的斜横轴位平面(黄线为扫描所得的垂直于视神经的斜冠状平面的投影);C示冠状位目的平面的切面观(黄色方框)
8.每次扫描后检查所得图像,若图像超过1/4限边界不清晰,则须重复测量,直至获得最佳图(图5)。
图5视神经眶内段垂直切面lIRI图像(白色圆环为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中央黑色为视神经影像)
图6MRI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测量示意(红色虚线区域为视神经鞘垂直截面积,黄色虚线区域为视神经垂直截面积)
9.以相同方法对对侧眼进行重复扫描。
10.测量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
(1)在MRI图像后处理平台上或使用ImageJ软件进行图像处理,首先将图像窗宽调整为,窗位调整为0。
(2)分别测量视神经鞘垂直截面积和视神经垂直截面积,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视神经鞘垂直截面积一视神经垂直截面积(图6)。
以上内容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我国基于MRI的改良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垂直截面积测量方法专家共识(年).中华眼科杂志.,53(4):-.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lcbx/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