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拿出三组图,考考小白菜,想吃炭烧小白菜,,,,,
于是,小明自己糊了。。。。。。。
一,温故知新的脑膜瘤
脑膜瘤的影像诊断特点:
1.肿瘤位于脑外,肿瘤的定位准确,对本病的诊断尤为重要,
以下几点常提示病灶位于脑外:
(1)肿瘤与脑表面之间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分隔,或纤维包膜分隔。肿瘤境界清晰。
(2)肿瘤周围脑实质受压、变形、移位,相邻脑白质的扭曲变形。
(3)肿瘤与颅骨或硬脑膜面宽基地相连,邻近硬脑膜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4)相邻颅骨骨质增生硬化,少数可侵蚀破坏。
2.核磁特征及MRS
(1)肿瘤信号T1、T2都趋于等信号,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易钙化,少数可出现囊变、坏死,甚至出血。
(2)增强检查,肿瘤呈均质显著强化。
(3)MRS:Cho波显著升高,无NAA波和Cr波,出现Ala(丙氨酸)波是脑膜瘤的特征性改变。
3.不典型脑膜瘤CT表现:
肿瘤内密度不均;全瘤以囊性为主;环形强化;壁结节;多发性脑膜瘤;肿瘤完全钙化;酷似脑内肿瘤;骨化性脑膜瘤;瘤内有高密度出血灶;全瘤密度低,呈不均匀强化。
二、这个模仿者,猜猜它是谁?
答案如下:
血管周细胞瘤(HPC)
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起源于围绕在毛细血管及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周围的血管周细胞,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侵袭性的肿瘤。该病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发生颅外转移,复发率高。颅内的HPC由于其影像表现与脑膜瘤相似,曾被认为是后者的一个亚型。目前WH0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已经把HPC归于脑膜肿瘤的“间叶性,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中。
影像特点如下:
CT平扫:肿瘤呈略高密度,边界多较清晰,呈不规则分叶状,瘤内低密度的囊性变或坏死多见,肿瘤附近骨质一般无反应性增生,且可发生局限性溶骨破坏,病灶内部钙化少见,这不同于一般脑膜瘤。
MRI表现:肿块一般位于脑外,附着于硬膜,边界清楚,呈分叶状、圆形或椭圆形,以分叶状多见。血管外膜细胞瘤的MRI信号变化很复杂,T1WI上病灶呈等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上呈等或略低信号,也可表现为高信号,瘤周水肿多较明显,常见血管流空影,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病变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一般无“硬膜尾征”。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
1、多发生于大脑凸面;
2、多与邻近硬脑膜窄基底相连,脑膜尾征少见;
3、边缘多呈分叶状;
4、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5、瘤内钙化少见;
6、可侵犯邻近骨质及脑组织。
MRS:明显升高的Cho峰,轻微的脂质峰,缺乏Ala峰和Glx峰,Ala峰和Glx峰的缺乏及MI峰显著升高有助于与典型脑膜瘤鉴别。
血管造影:可见肿瘤染色明显,瘤内血管为不规则排列,不同于脑膜瘤血管均匀排列,有的呈血管畸形样表现。
三、另个模仿者,猜猜它又是谁?
答案如下:
孤立性纤维瘤(SFT)
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WHO年分类中,将SFT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软组织肿瘤。该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如浆膜表面,心包膜、腹膜和肝脏;还可发生于浆膜无关部位,如颈部、大腿、纵隔、眼眶、甲状腺、鼻腔及颅内等。原发于颅内的SFT少见,通常发生于脑膜区,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列入脑膜间叶组织肿瘤(WHOⅠ级),亦有部分病例发生部位远离脑膜。
MRI影像表现:
1.单发的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常见于幕上,大多数附着于硬脑膜;
2.由于胶原纤维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而富细胞区呈高信号,因此当胶原纤维所占比例较小时,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而当胶原纤维比例较高时,则表现为T1WI低信号,T2低信号。
3.DWI上呈高信号。
4.肿瘤血供丰富,增强后明显强化,特别是T2WI上低信号区(胶原纤维)增强后明显强化为颅内SFT的特异性征象。
5.绝大多数病例中可见流空血管,而瘤体出血、坏死、囊变、“脑膜尾征”及瘤周水肿等较少见。
6.PWI呈高灌注。
7.MRS:见NAA和Cr峰降低,Cho和MI峰增高,偶见Lip峰。
(小明说:以上部分图片还自放射沙龙影像家园)
你的支持我的动力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白癜风医院有哪些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f/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