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斜区脑膜瘤普遍认为起源于以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第Ⅴ~Ⅷ脑神经出颅处内侧岩骨的脑膜瘤,也包括起源于岩尖、Meckel腔和后床突来源的脑膜瘤。下斜坡区域的脑膜瘤通常归属于枕骨大孔腹侧型脑膜瘤。岩斜区脑膜瘤具有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及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点,一般难达到全切除。
一方面由于岩斜区局部复杂的解剖关系:肿瘤毗邻脑干、海绵窦、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以及Ⅲ~Ⅷ对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岩-斜区脑膜瘤的特殊性:肿瘤常侵袭颅底骨质、海绵窦;并包绕颅底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同时肿瘤常累及多个区域,如经天幕裂孔、内听道和Meckel腔向中颅底、桥前池或桥小脑角区域等生长,加之其血供丰富,使手术极具挑战性。
目前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仍存在一些争议。患者预后差、死残率高、肿瘤残存严重等现象仍然存在,片面追求肿瘤全切除也是导致术后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的原因。Abdel等认为能够手术全切的岩斜区脑膜瘤很少,手术切除的首要目标是脑干减压及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正确选择岩斜区脑膜瘤最佳的手术入路十分重要,适合的入路能够获得最佳的肿瘤显露及其周围重要结构的充分显露,有利于肿瘤切除,并能减轻对脑组织的牵拉和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Chanda等曾对岩斜区手术入路进行了统计,总共罗列了十余种,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前方入路、侧方入路和后方入路三大类。
一、前方入路
经颧弓或眶颧(翼点)入路:适用于上斜坡肿瘤向鞍上、中颅窝底、海绵窦区和幕上延伸者,有开颅易、神经解剖结构清、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二、侧方入路
1.乙状窦前入路:最经典且最具代表性的手术入路,主要适用于位于岩斜区中上部的大多数肿瘤,侵及中后颅窝的大型或巨大型肿瘤。众多学者一度将该入路作为切除岩斜肿瘤的首选。该入路能够减少颞叶牵拉和Labbe静脉的损伤,可直接显露脑干的腹外侧-静脉窦-第I~V颅神经,明显缩短了到斜坡的手术距离。但是,其需最大限度磨除岩骨后外部和岩骨嵴,可使面、听神经造成损伤,还会增加术后脑脊液漏的机会。
2.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适用于起源于上岩斜区的中-小型肿瘤、向中颅窝侵袭,累及或未累及海绵窦-MeckeI's腔-小脑幕内侧缘的较大型肿瘤、越过岩尖及小脑幕缘向中后颅窝生长的肿瘤;内听道到后床突水平基底动脉动脉瘤。
3.颞下经岩骨前入路:适用于中、上斜坡肿瘤向幕上及中颅窝侵及者。在颞下入路基础上,行Kawase三角磨除,扩大幕下岩-斜及脑桥小脑角区的显露。
4.颞下锁孔入路:通过在颞骨岩部铣开直径约2.0~2.5cm的小骨窗,磨除Day菱形区骨质,于滑车神经后方切开小脑幕,显露小脑幕切迹区脑干、海绵窦外侧壁及鞍旁区,扩大磨除颞骨岩尖后。
5.颧弓-颞下-岩骨嵴入路:对于大型蝶-岩-斜型脑膜瘤(>4cm),由于肿瘤同时向中颅底、鞍区生长,可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基础上联合去颧弓。
6.扩大中颅窝入路:适用于范围广泛的海绵窦旁区肿瘤,能充分显露整个中颅窝底和海绵窦区。可以提供直接接近小脑脑桥角区前内侧、岩骨尖、Meckel腔、三叉神经根和面神经之间的脑干腹外侧区的手术通路。
三、后方入路
1.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位于后颅窝外侧-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angle,CPA)的中小型肿瘤,肿瘤主体在后颅窝并向中颅窝Meckel腔扩展,未侵及海绵窦或不追求切除海绵窦内肿瘤的大型岩斜区肿瘤;岩骨背面-小脑幕以及脑干腹-外侧和小脑半球外侧1/3处的病变。
2.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对标准的乙状窦后入路进行了改良,通过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及周围骨质增加显露范围,适用于主体在后颅窝,并向中颅窝、Meckel腔扩展的岩斜区肿瘤。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年第15卷第6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f/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