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医学影像——
竭力为您提供支持调窗、测量、标注等功能的优质阅片体验
病史信息
患者,男,7岁,发育迟缓伴进行性视力下降1年,视力粗测减退,双瞳等大,直径约3mm;
问题思考
A、表皮样囊肿
B、垂体瘤
C、颅咽管瘤
D、脑膜瘤
影像信息
病理结果
(鞍区)颅咽管瘤,免疫组化:CK(+),VIMENTIN(+),EMA(-),GFAP(-);
征象描述
CT:头部CT:鞍上池区见一大小约3.4×2.5cm低密度影,CT值约为20HU,边界清楚,边缘可见蛋壳样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囊变区无强化,CT值约28HU。
诊断思路
颅咽管瘤是仅次于垂体瘤的鞍区第2常见良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颅咽管的Rathke囊残余的鳞状上皮,生长缓慢,WHO分类为Ⅰ级,可分为囊性、实性和囊实性,囊性瘤内含胆固醇结晶和液体,发病高峰为20岁以下的人群,30-60岁为第2发病高峰。病理上分为釉质细胞型、乳头细胞型、混合型,釉质细胞型儿童多见,多位于鞍上,常为囊实性,有钙化、角蛋白、胆固醇结晶,可发生颅内播散,复发率高;乳头型多见于成人,通常为实性或囊实性,较少出现钙化、角蛋白、颅内播散和复发,肿瘤由成熟的鳞状上皮组成,形成假乳头,间隔有丰富的纤维血管基质和慢性炎症细胞;混合型兼有两种表现;临床上主要有内分泌症状、视觉症状、颅内压增高;典型的囊性颅咽管瘤CT表现为鞍上池圆形或不规则性低密度肿块,囊壁为等密度,囊内可见不规则钙化或在壁上见蛋壳样钙化。钙化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增强后囊壁呈环形强化。实性颅咽管瘤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其内可见点片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增强后可见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本例即表现为实性肿块影,其内可见大量钙化影,但周围骨质结构亦被破坏,使病灶与脊索瘤鉴别困难。
鉴别诊断
1、垂体瘤:极少发生钙化,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骨质受侵,可有出血、坏死囊变,无钙化性颅咽管瘤与垂体瘤鉴别困难;
2、表皮样囊肿:肿瘤较软,有“见缝就钻”的特点,CT平扫多为低密度,亦可为混杂密度,MR扫描DWI呈高信号,囊壁一般不强化;
3、脑膜瘤: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很少囊变,可有沙粒样钙化、“脑膜尾征”,邻近骨质结构可有增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原始DICOM图像,并支持调窗,测量,标注等功能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f/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