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临近部位侵及颅内的肿瘤
(一)脊索瘤11、要点:成长缓慢,起源于胚胎残存脊索组织,低到中度恶性肿瘤。特征性表现:对斜坡的溶骨性破坏。
22、概述:颅内脊索瘤30-50好发,发病部位斜坡鞍区颈静脉孔等。
33、影像表现:MRI平扫位①不规则形,边界清晰,信号不均,囊变、出血少见。②T1WI上斜坡、鞍区及后床突上骨髓高信号被等或低信号肿瘤替代,T2WI信号混杂。
MRI增强:轻中度强化,强化不均匀,形式多样(蜂窝样、颗粒样)。
44、鉴别诊断:侵袭性垂体瘤:正常垂体结构消失,肿瘤挤压周边结构,骨质破坏,T2WI信号较脊索瘤低。
软骨瘤:多发生于蝶骨、岩骨尖,多不伴斜坡破坏,囊变、出血及坏死少见。
神经鞘瘤:于鞍旁成长的脊索瘤鉴别,神经鞘瘤多不破坏斜坡,沿神经走形,强化明显。
(二)软骨瘤11、要点:少见、生长缓慢,起源于胚胎软骨残余。多见于蝶骨和岩骨尖(由于颅底是软骨化骨),“蜂窝样”强化是其特征。
22、概述:好发20-40岁,大多数在鞍旁、岩骨尖。
33、影像表现:MRI平扫:呈类圆形,信号不均,常呈“毛线团样”表现。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内可见多发点状低信号(为肿瘤钙化及骨化)。MRI增强:呈典型的“蜂窝样”,轻中强化。
44、鉴别诊断:鞍旁畸胎瘤:青少年,T1WI可见脂肪存在。
脊索瘤:常破坏斜坡,信号不均,囊变、坏死及出血多见,强化方式多样。
(三)副神经节细胞瘤(Ⅰ级)11、要点:又称化学感受器瘤,位于颈静脉窝及鼓室内,位于颈静脉窝者称颈静脉球瘤,位于鼓室者称鼓室球瘤。颈静脉球瘤为最常见的副神经节细胞瘤。
22、概述:好发成年人,女性多见。
33、影像表现:MRI:T1WI低信号,信号不均,T2WI稍高信号,可见流空血管影。高流速高信号和低流速高信号,形成“胡椒征”。MRI增强:明显非均匀强化。
44、鉴别诊断:神经鞘瘤:后组神经鞘瘤少见,且多为神经受压症状,囊变、坏死常见。颈静脉球瘤常伴颈静脉孔扩大。
室管膜瘤:体积较大发生于侧孔的需与颈静脉球瘤鉴别,室管膜瘤多见四脑室侧孔受累,囊变、坏死、钙化常见,信号不均,但其瘤内血管流空征少见,且主体位于延髓小脑池内。
脑膜瘤:颈内脉孔脑膜瘤,脑膜尾征,临近骨质常增生改变。明显强化。
读书笔记作者:郭赞央,男,影像主治医师、放射主管技师,现工作医院,任影像科病例随访统计组组长,磁共振诊断组组长。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影像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先后从事放射、CT、磁共振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曾在郑州大学一附院、医院、郑州大学五附院进修学习CT诊断、CT引导下穿刺、MRI诊断。从事影像诊断工作十几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善于钻研磁共振新技术开发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尤其在脑部病变磁共振ASL(灌注)技术的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在女性盆腔肿瘤的诊断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版权声明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h/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