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友发现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在体检发现的,是没有症状的。
肝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归于肝脏良性肿瘤,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其发病因素可能为先天发育、激素、其他原因所致。中年女性多发,病程发展缓慢,瘤体小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增大后可能出现肝大、压迫胃肠导致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腹痛。彩超和CT多可明确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大的风险是肿瘤破裂导致腹腔大出血。
作为外科医生采取手术干预的时候总会给自己寻找理论依据,特别是学院派外科医生。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八版)P:手术切除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有效办法。但是小的、无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不需治疗,3-6月复查彩超即可,可动态观察(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径小于4cm称为小海绵状血管瘤,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直径在5-10cm,巨大直径大于10cm称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对于肿瘤直径大于10cm,或者直径5-10cm,位于肝缘有发生外伤性破裂危险,或肿瘤虽小(直径3-5cm)而有明显症状者可根据病变范围做肝部分切除或肝叶切除术。病变广泛不能切除术可行肝动脉结扎。
黄家驷外科学(第四版)认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绝对手术适应症:破裂出血、肿瘤迅速增大或出现Kasabach-Merrit综合征。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巨大血管瘤内常滞留并消耗大量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使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此即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同时提到非手术治疗包括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或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术、局部放疗、等治疗方法。
回顾经典外科学教材讲的好像很含糊。再次温习黄志强院士《肝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20年的经验与反思》一文,黄志强教授提出:肿瘤直径并不是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唯一依据。在考虑手术切除是应考虑一下因素:肿瘤直径、临床症状、患者个人因素、医疗技术。同时也提出对于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手术可能无效并有很高的并发症。
但是介入治疗在很多疾病开展的很好呀,百度一下可以搜出很多关于肝血管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文章。欧阳墉教授的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和介入治疗的争议和探讨》一文指出:肝海绵状血管瘤是由于未分化的毛细血管网胚胎阶段发育障碍所致,为连接于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的血窦发生阶段出现障碍所致。其研究表明:在高流量和中等流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体其血供来源于肝动脉,低流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体门静脉可能成为主要供应血管,因此介入治疗应综合考虑治疗方式。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和一般的肝癌介入治疗方式和效果有所不同。外科医生和介入科医生的意见是不一致的,需综合考虑为病友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黄志强肝脏外科手术学》认为手术适应症:1.60岁以下,有明显临床症状,2.大的或者巨大血管瘤,3.器官功能级一般状况良好,4.诊断不明确或不能排除肝癌,5.肿瘤部位有可能切除,剩余肝脏功能良好,6.急症情况下,如肿瘤破裂出血,7.肿瘤内破裂或胆道出血,8.无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病基础疾病。
本来是科普,一不小心写成考证性短文,不过阅读短文后大家应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与否有了一定了解。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8
2黄志强。黄志强肝脏外科手术学(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7
3吴孟超。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0
4黄志强。肝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20年的经验与反思.中华消化外科杂志:,8(3):-
5欧阳墉。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和介入治疗的争议和探讨.中华放射学杂志,.38(7):-
医学科普,一直在路上。
----------------------------------------------------------------------------------------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h/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