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骨嵴脑膜瘤
发病率仅次于矢状窦脑膜瘤和大脑凸面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2%。根据肿瘤与脑膜的粘着部分可分为三种:D蝶骨嵴内部(内1/3),称床突型。2蝶骨嵴中部(中1/3),称小翼型。3蝶骨嵴外部(外1/3),称大翼型。其发生频率以内、中、外依次增高。蝶骨嵴脑膜瘤有球状和毡状两种。球状占绝大多数。肿瘤压迫眶上裂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压迫视神经可引起单侧视力丧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早期表现为单侧鼻侧偏盲,若此时已有颅内压增高,可同时出现对侧视神经乳头水肿,构成所谓Foster-Kennedy综合征。压迫海绵窦引起同侧突眼及眼睑肿胀等。瘤体常骑跨于蝶骨嵴上。向后嵌在外侧裂中;向前上方生长于前颅窝,向后下方生长于中颅窝。床突型肿瘤深埋在大脑外侧裂的内侧部分,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粘连(有时包裹动脉)。常有较大分支进入肿瘤中。小翼型肿瘤部分暴露于大脑外表面,与大脑中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粘连,大翼型肿瘤大部暴露于脑表面仅与大脑中动脉分支粘连。床突型蝶骨嵴脑膜瘤的症状是由于蝶骨嵴内端有许多重要结构,包括同侧视神经、眶上裂和海绵窦内颅神经,颞叶内侧的嗅脑、大脑脚、垂体等,当它们受损或受刺激时就产生相应的症状。比较突出的可有单侧突眼,此种突眼不感疼痛也无搏动,发生率较高,主要因肿瘤引起蝶骨翼或蝶骨嵴的骨质增生,造成眶壁增厚,眶内容积变小,眼部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可有同侧嗅觉丧失,出现幻嗅、幻味或钩回发作。病侧视力减退、垂体功能低下、对侧肢体偏瘫等。颅内压增高征相对较少见。小翼型肿瘤引起的局灶症状较少,颅内压增高症状较常见,累及额叶,可出现精神症状和智能减退、不全偏瘫和运动性失语,累及额叶可有钩回发作、单侧核上性面瘫等。大翼型症状和小翼型相似,常发现颞前部颅骨向外隆起,单侧突眼,可出现颞叶性癫痼发作,肿瘤向后生长时,可造成对侧同向偏盲。蝶骨嵴处毡状脑膜瘤较少见,多为女性,颅压增高症状少见且出现较迟。有患侧颞部骨质显著增生、硬化和隆起。缓慢进行性单侧突眼和眼睑肿胀肥厚、复视、眼球运动障碍,但视力通常到晚期才受累。同时还可伴发癫疴、嗅觉消失、智能减退等症状。
患者黄某某,女性,38岁,住院号:。患者因“间断性头痛2月”于-09-12入院。外院影像结果示:左侧蝶骨嵴类圆形低密度影,脑膜瘤可能。为进一步诊疗就诊于我院。于-09-25行“左侧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术程顺利,病理报告示:非典型脑膜瘤,WHOⅡ级。
本例手术由以下医护人员协作完成:
主刀:张良
助手:李业海
麻醉师:梁荣耀
手术护士:贾竹君杨闯
护理团队:李立娜、杨春婷、李小锋、李琼、李蜜、陈小清等
图1:术前CT及CTA结果示左侧中颅窝底占位性病变,大小约4.7×5.1×4.6cm,血供极其丰富,邻近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大脑中动脉部分被包绕,病变周围较多血管缠绕。
术后CT示左侧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后改变,原病灶已切除,术区周缘少许出血。
图2:术前MR示1.左侧中颅窝底巨大占位性病变,呈各序列偏等信号影,内示较多细小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后病变呈较均匀明显异常强化,病变边界部分欠清,大小约为5.3cm×5.5cm×5.3cm,考虑脑膜瘤,邻近左侧大脑中动脉部分被包埋;2.左侧大脑镰下疝形成;3.全组鼻窦轻度炎症。
图3:术后病理:非典型脑膜瘤,WHOⅡ级。
编辑、排版:李俏
神经外一科(颅底脑干中心)简介颅底脑干中心由张良(教授、博士)领衔长期从事颅底脑干疾病的治疗。
主治:①脑膜瘤②胶质瘤③动脉瘤④脑出血⑤脑外伤⑥先天性血管畸形⑦脑积水⑧三叉神经痛等
联系方式
?()--
?手机:(张医生)
(李医生)
?(张医生)
(李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h/8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