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症和术前注意事项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之一,占颅内原发肿瘤的34%。主要起源于颅内及脊柱的蛛网膜细胞。
脑膜瘤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大脑凸面。其次是窦旁、蝶骨翼和颅中窝、前颅底及颅后窝。
凸面脑膜瘤与那些仅仅覆盖大脑凸面的硬脑膜有关。
窦旁脑膜瘤则与上矢状窦有关,具有潜在的侵袭性和阻塞静脉血管的特点。
窦旁脑膜瘤根据与上矢状窦的关系,分为前矢状窦、中矢状窦旁脑膜瘤或后矢状窦旁脑膜瘤。其也根据上矢状窦侵袭程度分为三型,这对于手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凸面脑膜瘤位置不同,它可引起多种体征和症状。
脑膜瘤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病变的全切、切除累及的硬脑膜及颅骨。
凸面脑膜瘤术前的评估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病变的位置及病变与上时状窦、横窦和其引流静脉的关系。
侵袭颅骨的情况。
邻近皮质的侵犯。
术前还要做影像学评估。
术前血管栓塞并不是必要的。凸面脑膜瘤的供血动脉通常位于肿瘤表面,且通过谨慎的止血都能控制。
手术流程
病人体位。
头部位置必须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大脑凸面的肿瘤位置与地面平行。理论上为了减少术中脑牵拉,肿瘤必须位于术区的最高点。
头居中或轻微屈曲的仰卧位用于额叶凸面脑膜瘤。颞叶凸面脑膜瘤的病人应处于侧卧位或仰卧位,肩下垫枕头,偏60度转向对侧。在顶叶和枕部病变的情况下,侧俯卧位和俯卧位都可应用。
对于矢状窦脑膜瘤来说,要根据肿瘤位置与上矢状窦的关系摆放体位。
皮肤切口。
小的脑膜瘤可在神经导航协助下,通过直切口到达病变部位。
额叶凸面脑膜瘤通常可行冠状切口,另一选择是额颞切口。
巨大的顶枕、颞叶脑膜瘤,u型切口或弧形切口是最好的选择。
窦旁脑膜瘤侵袭上矢状窦。为了暴露上矢状窦未受累的一侧,切口至少越过中线2cm。
开颅。
骨瓣必须足够大,暴露整个肿瘤和部分周围的正常脑组织。
开颅之前评估肿瘤与静脉窦、主要静脉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矢状窦旁的病变在中线侧至少转两个孔,其对侧转一个或两个孔。
应用开颅器械之前,剥离上矢状窦处颅骨与硬脑膜的粘连是必要的。
取出骨瓣时必须直视下用剥离子剥离硬脑膜上的颅骨粘连。
开颅后,硬脑膜、静脉结构和肿瘤表面可发生出血,必须使用双极电凝止血。硬膜外的出血常需要悬吊止血。
硬脑膜切开。
硬脑膜内解剖与肿瘤切除。
关颅。
对于大或巨大的凸面脑膜瘤,可能出现显显著的、广泛的颅骨、颈内和颈外双重供血。这种情况为了减少术中出血,可考虑术前栓塞供血动脉。
一旦损伤上矢状窦,可应用速即纱、棉球轻轻压迫,同时在破口上敷一块肌肉垫,可控制出血。
为了控制静脉性出血,或更广泛的切除肿瘤。可结扎位于冠状缝前1/3的矢状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h/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