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肿瘤仅占骨瘤中0.8~1.8%,大多可引起头局部肿块,按病变性质可分为三类:
(一)原发性颅骨肿瘤较少见,包括:
①良性者有:骨瘤,软骨瘤,血管瘤,板障内上皮样及皮样瘤,板障脑膜瘤,良性巨细胞瘤及纤维瘤等。
②恶性者有:成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脊索瘤及恶性巨细胞瘤等。
(二)继发性颅骨肿瘤有:
①良性:脑膜瘤,颈静脉球瘤等。
②恶性:转移癌,神经母细胞瘤,Ewing肉瘤,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鼻咽癌及副鼻窦局部侵蚀性肿瘤等。
(三)颅骨肿瘤样病变(类肿瘤)有:嗜伊红性肉芽肿,黄色瘤,颅骨纤维结构不良症,畸形性骨炎,颅骨硬化症,副鼻窦粘液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脑膜囊肿,板障内骨囊肿,颅骨膜血窦,婴儿颅骨皮质肥厚,颅骨内板增厚及石骨症等。
骨瘤是一种成骨性良性肿瘤,占骨良性肿瘤的8%。
骨瘤起源于膜内成骨,多见于膜内化骨的骨骼。
骨瘤以11—3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
骨瘤好发于颅骨,其次为颌骨,多见于颅骨外板和鼻旁窦壁。
颅面骨骨瘤一般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可分为致密型和疏松型。
致密型:大多突出于骨表面,表现为半球状、分叶状边缘光滑的高密度影,内部骨结构均匀实密,基底于颅外板或骨皮质相连;
疏松型:较少见,可长的较大。自颅板成半球状或扁平状向外突出较明显,内板多有增厚。
骨软骨瘤:又名外生骨疣,属软骨肿瘤,是指在骨的表面覆以软骨帽的骨性突出物。是最常见的骨肿瘤,有单发性及多发性两种。单发性多见,多发性较少见。
骨软骨瘤好发部位:长骨干骺端,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为常见,颅骨骨软骨瘤较少见。
骨软骨瘤好发于10—30岁,男性多于女性。
X线上表现为:骨性基底和软骨盖帽两部分。
颅骨表样囊肿:又称颅骨胆脂瘤,多见于青壮年,颅骨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主要位于中线周围,以额骨顶骨多见,起源于异位的外胚叶组织,也可以是外伤后的结果。
CT表现为病灶区板障局限性增宽,内外板膨出、菲薄或消失,缺损骨边缘清楚。病灶常有完整的包膜,CT值高低不等,可为脂肪密度至软组织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CT值常在-70—HU之间。MRI:囊肿多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
MRI增强通常不强化。由于囊内容物成分不同,如混有陈旧性出血也可见短T1长T2的不均质信号。邻近硬脑膜及脑组织可见受压推移表现。
皮样囊肿内为脂肪密度CT值多为负值,常在-15~10HU之间。
骨肉瘤年龄分布较广,70%为10—25岁,全身骨骼均可受累,但主要见于四肢长骨,而颅骨骨肉瘤罕见,约占骨肉瘤的0.5%—2.0%,好发于青年人,疼痛和肿块是最常见的主诉;X线多见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也可有骨增性形成日光辉样骨针,在颅骨肉瘤中比其它骨肉瘤少见。
病史:男性,30岁。右额部包块逐渐性长大伴疼痛2月入院。查体:右额部包块一个,62.5pxx50pxx50px,质中,界欠清。固定表面皮肤未见破损。CT扫描所见:右侧上颌窦区见肿块影,右侧上颌窦及额骨骨质破坏,右侧额叶见略高密度灶,CT值约为48.2Hu。全身其他部位均未见肿瘤病灶。手术所见肿瘤位于额骨向外浸润颞肌,未浸及硬脑膜。
软骨母细胞瘤又称成软骨细胞瘤。占全部骨肿唐的08%-1.0%。由Codman首次报逍,其中良性软骨母细胞瘤被Jaffe和Lichtensleun描述为“钙化的软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的发生通常与继发性骨化中心有关,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的骨骺区。55%位于干骺板,再侵及骺部和干骺端,其中尤以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最多见。其次为股骨近端、胫骨近端、跟骨和坐骨等;一般有二次骨化中心的骨骺皆可发病。因此肿瘤也可以发生于长骨骨骺和骨突以外的不典型部位。颞骨软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较发生于长骨者大,好发于40一60岁.男略多于女。
患者:女性,60岁。右耳闷塞1月余.无头痛。
查体:右耳外道前上壁有一肿物.呈肉色样,表面光滑,能窥及紧张部分耳膜未见异常。
点“阅读原文”查看完整内容
评审嘉宾大揭秘nbsp意气风发师者车上留挪车电话原来这么危险有这个习惯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l/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