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样胶质瘤临床病理

脊索样胶质瘤(chordoidglioma,CG)是一种发生于第三脑室及周围区的罕见低级别胶质瘤,最初认为是一种GFAP阳性的脑膜瘤,后来的研究证明瘤细胞起源于胶质细胞。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命名为“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CGTV)”,并将其归属于起源不定的神经上皮肿瘤类型。该瘤好发于30~70岁成人,国外报道病例发病年龄为12~71岁(平均46岁),男女患病率为1:1.7~3。临床症状与肿瘤的发生位置、瘤体的大小及压迫邻近组织相关,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视物模糊、记忆减退、嗜睡、内分泌紊乱等各种神经症状及精神障碍。CT及MRI示边界清晰的肿块影,增强后呈均匀强化。肿瘤很少向周围浸润,生物学行为良性,暂定为起源不定的神经上皮肿瘤(WHOII级)。MRI可表现为第三室或第三脑室附近球状、边界清楚的包块影,直径一般为2~5cm,除少见的囊性变外,肿瘤增强后均匀强化,并与下丘脑和鞍上结构相邻。图释图1.条索状、簇状排列的嗜酸性上皮样瘤细胞埋在黏液样(空泡样)基质中,细胞大小较均一,少部分瘤细胞核中可见核仁;图2.实性簇状排列的上皮样瘤细胞间及外周区有淋巴浆细胞浸润,并见Russell小体,上皮样瘤细胞较多,黏液样成分较少,瘤细胞核仁明显;图3.瘤细胞胞质GFAP弥漫(+),EnVision法;图4.瘤细胞膜EMA弥漫(+),EnVision法;图5.瘤细胞胞质CD34(+),EnVision法;图6.基质PAS(+),过碘酸雪夫反应法。嗜伊红的上皮样瘤细胞呈簇状、巢状或条索状排列,埋在不等量嗜碱性黏液样(常为空泡状)基质中,类似于脊索的组织结构(图1)。瘤细胞呈短梭形和/或卵圆形大小较一致,染色质均匀细致,核中等大小,可见核仁,无核分裂象,少数病例中偶见核分裂(1个/10HFP)。多数病例中瘤细胞呈明显的胶质细胞分化,出现粗糙的纤维状突起,肿瘤组织被纤维分割成小叶状,未见坏死及小血管增生,瘤体周围星形细胞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增生。间质中可见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非肿瘤区可见Russell小体,未见淋巴滤泡形成(图2)。免疫组化:瘤细胞GFAP(图3)、vimentin和EMA(图4)弥漫(+),S-灶状(+),CK、ER、PR和D2-40(一);瘤细胞核p53(5%~20%)(+);Ki-67增殖指数1%,复发病例增殖指数在5%~10%或更高;部分病例CD34灶状(+)(图5),c-erbB-2为点状或膜状(+)。组织化学PAS(+)(图6)。

(转自病理学界)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地址
白癜风的专科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l/575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