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说寄语肝脏肿瘤下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

肝脏肿瘤

文源互联网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和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为亚临床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各种方法,临床上把血清学诊断称为“定性诊断”,影像学诊断称为“定位诊断”,穿刺活检或脱落细胞检查称为“病理诊断”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1.甲胎蛋白(AFP)检测AFP对肝细胞其准确率达90%左右,其临床价值有:

(1)早期诊断:能够诊断亚临床病灶,可在症状出现8个月前左右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因89%肝细胞癌病人血清中AFP大于20ng/ml,因此甲胎蛋白低于此值又无其他肝癌证据者,可排除肝癌。

(3)有助于反映病情好转与恶化,AFP上升者表示恶化,下降者如临床也改善则病情好转。

(4)有助于判断手术切除的彻底以及预示复发与否,术后AFP下降至正常值者示切除彻底,降而复升者提示复发,也可在复发症状出现前6~12个月做出预报。

(5)有助于对各种治疗方法做出评价,治疗后AFP转阴率越高,其效果越好。

AFP假阳性,并非所有AFP阳性的病人都患有肝癌,AFP假阳性主要见于肝炎、肝硬化,两者占假阳性病例的80%,此外还有生殖腺胚胎癌、消化道癌、病理性妊娠、肝血管内皮瘤、恶性肝纤维组织瘤等。AFP阴性病人的诊断,AFP阴性不能除外肝癌诊断时,可进行酶学检查,其中较有临床意义的是:α1抗胰蛋白酶(AAT),γ-谷氨酰转酞酶(γ-GT),癌胚抗原(CEA),碱性磷酸酶(AKP)等,这些血清学的化验结果在肝病病人都有可能上升,但都不是特异性。

2.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诊断基本明确的可以不做肝穿刺检查,因为肝脏穿刺有一定的并发症,最常见为出血,另外肝穿刺时穿刺针会穿过门静脉或肝静脉及胆道,此种情况就有可能会有癌细胞被带到血管内,引起转移。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可显示大于1cm的肿瘤、诊断正确率为90%,可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形态、数量、肝胆管、门静脉、脾脏、腹腔淋巴结等,同时对有无肝硬化、脾大腹水也可做出诊断。

2.CT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3%,最小分辨显示为1.5cm,其优点是可直接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和肝静脉门静脉的关系,并可诊断门静脉或肝静脉有无癌栓。

3.血管造影肝动脉造影可了解病变的血运情况以判断手术的可能性及指征。可显示1.5cm左右的肿瘤,是目前影像学诊断方法中,分辨力最高的一种,同时对鉴别肝血管瘤有重要的意义,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还可了解肝动脉有无变异现象,对肝切除手术有很重要的帮助,如果为中晚期肝癌,不能手术治疗时,可给以栓塞和(或)化疗。

4.MRI和CT相比基本一致,但对一些难以鉴别的肝肿块有帮助,T1、T2图像能比较明确地分辨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囊肿等。

5.放射性核素扫描对难以和血管瘤相鉴别的病人可运用血流扫描加以鉴别,因放射扫描的分辨力低,一般很少用来做肝癌的诊断方法。

6.腹腔镜在难以确诊的病人可考虑用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肝脏、肝表面肿物及腹腔内的情况。

7.X线检查X线透视下可见右膈升高、运动受限或限局性隆起,30%病例在X线平片中可见肿瘤内有钙化影,约10%病例诊断时有肺转移瘤。

常并发黄疸、腹水、骨质疏松,可导致多发骨折、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等。

肝母细胞瘤经手术完整切除,存活率为85%,而肝细胞癌的存活率仅9%~35%。不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常有局部复发而最终死亡。肝移植的结果也不乐观。

其他原发性肝肿瘤常见的有:海绵状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细胞瘤两种,前者因肿瘤生长可压迫肝组织使肝细胞变性,肿瘤内有动静脉短路时,可致小儿心力衰竭或因肿瘤破裂出血死亡。血管内皮细胞瘤可因肿瘤生长慢而无临床症状。

血管内皮细胞瘤属于恶性,病程缓慢,但预后不佳。

广泛的良性肝肿瘤不能行肝切除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

肝母细胞瘤多为单病灶、位于肝右叶。可有或无包膜、切面灰白至棕色,有出血、骨化及坏死区。年Ishak和Gkunz将肝母细胞瘤分为两型:上皮型和上皮-间叶型。纯上皮型肿瘤呈结节状,切面均匀一致,由两类细胞组成。其一为胎儿型细胞,形似胎肝细胞、常排列成两个细胞厚的不规则肝板。细胞大小不一,但常小于正常的肝细胞,胞浆嗜酸性,含糖原。核圆形或椭圆形、嗜碱性,有少数核分裂象。其二为胚胎型细胞、分化稍差,排列成束状、细胞小而染色深,胞浆少、含少量或不含糖原。核染色深,常见核分裂象。混合型肿瘤切面由胶原纤维分隔呈分叶状、可见胎儿型细胞和胚胎型细胞分布区,由网状纤维支持。原始间叶细胞为长梭形,胞浆少,可见骨样组织。近年,CCSG(Children’sCancerStudyGroup),SWOG(SouthwestOncologyGroup)和POG(PaediatricOncologyGroup)根据Weinber和Finnegold的建议将肝母细胞瘤分为胎儿型、胚胎型、粗梁型和小细胞未分化型(间变型)。肝细胞癌含有分化好的大多角形细胞有嗜酸性胞浆,细胞形成肝索结构,周围被血管窦包绕。两种肿瘤均可见髓外红细胞增生灶,也多侵犯肝右叶,约半数病人肿瘤侵及右及左叶或为多中心性。最常转移到肺,腹腔内局部扩散也不少见。较少见的是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

纪小龙教授,医院病理科主任、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纳米医学研究所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专业特长:肿瘤诊断,尤其是早期确诊。

学术及科研成就: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著名医学病理学家,全国全军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现任国内11家杂志的副主编、编委以及美国《环境肿瘤病理杂志》编委。

年报道了国内外首例淋巴结肺吸虫病。年发现报道了特殊类型霍奇金病.年率先对肝癌治疗中癌细胞死亡机理进行研究报道。年7月成立国际上首家纳米医学研究所任所长。新近开展的“肿瘤自体血活化疗法”对晚期癌症病人进行生物治疗和“肿瘤形态机理的研究”均为国内外少有人涉及的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参加编写专著12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6项。

赞赏

长按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
怎样治白癫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l/666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