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回顾周兵内镜鼻颅底肿瘤外科学及学科

周兵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内镜技术进入中国,鼻外科一场技术革新的时代悄然而至,鼻科学由此进入飞速发展期,并带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科整体的快速发展,这是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引领专业技术变革的典范。鼻内镜外科技术迅速在我国各地普及推广,慢性鼻-鼻窦炎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也促进了相关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诸如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机制、免疫学分类及临床技术的探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内镜技术的成熟发展过程中,其应用领域的探索,逐渐延伸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颅底的良性及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初期的探索几乎与世界同步,始于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许庚教授年首先在国内报告了在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实践,而英文文献中的同类报告也不过是在年。韩德民教授的探索则触及到头颈恶性肿瘤的经鼻内镜下切除的领域,年报告了10例头颈部肿瘤内镜手术的临床初步结果,体现了内镜技术的发展趋势。年,韩德民教授发表《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延伸》,系统阐述了内镜技术的本质、内涵及头颈外科整个领域“延伸”趋势的理论和物质基础。年许庚教授报告了“不经意间”突破硬脑膜进入颅内,切除了前颅底脑膜瘤的1例病例报告,凸显了内镜技术在颅底外科应用的潜在优势。年韩德民教授在中文文献中首次报告经鼻内镜下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英文文献的报告则是年埃及的Kamel教授的个案报告。

鼻咽纤维血管瘤需要手术切除,但经典手术采用鼻外开放式手术方式,因肿瘤丰富的血供和颅底附着较为坚韧,成为鼻科领域极具挑战的一项技术。采用内镜技术切除,如何克服出血对操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完整切除,在学科领域成为有争议的话题,甚至质疑该项技术的合理性。杨伟炎教授对此简单评价:“人家已经做了,并且成功了,你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由此终止了争议。迄今,经鼻内镜下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成为疾病外科治疗的金标准。这个经历切实反映了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哪怕是一项专业技术的变革,重要的是认识问题思维方式的改变。

年,医院的JhoHD和CarrauRL两位教授报告了经鼻内镜下切除垂体瘤的临床报告,引领了内镜颅底外科的发展,从开始的技术延伸到扩大的经鼻内镜鼻颅底手术,手术内容逐渐涉及前中后及侧颅底,包括脊索瘤、脑膜瘤、颅咽管瘤等,也涉及到传统的鼻窦及颅底恶性肿瘤,包括鳞癌、腺样囊腺癌以及鼻咽癌复发的挽救性内镜手术等。在内镜解剖和影像评估的基础上,手术的疗效逐步提高,因其微创、疗效佳、并发症少和切实改善生命质量,逐步成为治疗的首选手术方法,这时经鼻内镜肿瘤外科学基本形成。作为一个学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以鼻内镜技术为核心,遵循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探索符合内镜技术实践和符合肿瘤生物学原则的切除行为,目前形成了围绕不同疾病——包括良性或恶性肿瘤切除的基本原则和综合治疗的多学科合作模式。多学科合作是经鼻内镜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的重要物质基础。

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瓶颈主要由于伦理学的限制,导致无法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相比传统肿瘤手术,经鼻内镜手术所获得的3~5年生存率及确切疗效,未来需要多中心大样本证据的支持。尽管内镜技术已经普及,但就肿瘤手术而言,“技术门槛”较高,即术者应有实现切除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镜肿瘤技术还很年轻,应强化专科技术的学习和培训,特别是学习肿瘤相关的知识和处理原则。在此基础上,经鼻内镜鼻颅底肿瘤外科学科建设,应该在临床技术、相关设备和材料研发、多学科人才梯队和随访制度建设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北京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l/748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