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CPA)是颅内肿瘤最好发部位之一,发生于此处的肿瘤类型较多,对此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一直都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CPA系指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相交地带,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三角,位于后颅窝的前外侧,上界位于天幕,由桥脑中脑外侧膜与环池相隔;下界由桥脑延髓外侧膜与小脑延髓池相隔,位于前庭蜗神经与舌咽神经之间;内侧界由桥脑膜与桥前池相隔:该池向外侧扩展至小脑膜面并与小脑桥脑裂相续。该区占位性病变从病变的性质上来看既可是实性,也可是囊性。该区肿瘤常累及小脑、环池、四叠体池及四脑室。
桥小脑角区肿瘤占颅内肿瘤的6%~13%,按发生率依次是:听神经瘤(60%~80%)、脑膜瘤(8%~10%)、表皮样囊肿(5%)、其它脑神经鞘瘤(2%~5%)、血管性病变(2%~5%)、副神经节瘤(1%~2%)、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各占1%)、其他病变如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脂肪瘤、脑干及小脑星形细胞瘤、脊索瘤、转移瘤等少见,其发生率均不到1%。近年来,在显微及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指导下,我科逐步引进术中电生理监测、神经内镜、神经导航等神经外科前沿技术及设备,为颅内肿瘤切除保驾护航,不断提高了肿瘤全切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
一、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肿瘤,肿瘤起源于第八对脑神经的前庭神经,也可发自内耳道口神经鞘膜起始处或内耳道底,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脑神经肿瘤,通常单发。好发年龄40~60岁,女性多于男性,比例为2:1,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60%~80%。临床表现:早期为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或丧失,随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同侧的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出现面肌抽搐及泪腺分泌减少,或者有轻度周围性面瘫,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出现脑干受压、梗阻性脑积水和其他脑神经受累的表现。显微镜下可见圆形或分叶状有包膜的肿块,边界清,其内常见囊变、脂肪变性、出血及坏死。
二、脑膜瘤
脑膜瘤亦是好发于桥小脑角区的肿瘤之一,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见,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8%~10%,多起源于岩锥尖部,部分基底部位于硬膜窦。临床表现:(1)头痛较为常见。约60%的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疼痛部位多位于患侧后枕部,亦可放射到患侧额部,疼痛原因可能与肿瘤附着于硬脑膜上直接刺激有关。(2)听神经、面神经症状。耳鸣、耳聋及眩晕较常出现,但比起听神经瘤出现晚而且轻。面神经受累时多数表现为周围性面瘫,少数出现面肌痉挛。(3)三叉神经损害亦较常见,可表现面部麻木和咀嚼肌萎缩,三叉神经痛较少见。(4)后组颅神经症状。进食呛咳、声音嘶哑等均在晚期出现。(5)其他:可有对侧肢体轻瘫、同侧共济运动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三、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珍珠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好发于青壮年人,以桥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约占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5%。形态不规则,呈葡式生长,见缝就钻,可包绕血管和神经。临床表现:(1)患侧面部阵发性闪电样剧烈疼痛,多见于三叉神经第二、三支皮肤分布区域。(2)可有扳机点。(3)部分出现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迟钝。(4)偶有细微的、不持久的水平性眼球震颤。
四、三叉神经鞘瘤
三叉神经鞘瘤按部位可分为中颅窝型、后颅窝型和哑铃型。CPA三叉神经鞘瘤是起源于三叉神经根的鞘膜。好发年龄35~6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首发桥小脑角肿瘤的症状多为三叉神经痛及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和运动障碍,部分CPA三叉神经鞘瘤伴有听力减退,随着肿瘤的生长,可逐步出现周围性面瘫、小脑和脑干受压的CPA综合征。咀嚼肌萎缩和瘤内脂肪变性为其特征性改变。
五、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是指脑脊液被包裹在蛛网膜腔内形成的袋状结构。桥小脑角区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较少见,好发于成人,男女发病率相当。其症状包括:耳蜗前庭功能障碍,小脑体征和较少见的第Ⅴ及第Ⅶ脑神经功能受损及锥体束的功能障碍。该区的蛛网膜囊肿还可表现为面肌痉挛、面瘫及发作性耳鸣。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l/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