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是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豆状核,豆状核又可分为:壳核和苍白球。壳核和尾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
基底节区,包括基底节及其周围白质、内囊。内囊包括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
胼胝体膝部在前方,胼胝体压部在后方。
中脑MRI冠状位形似米奇。
急性期脑梗死CT表现:(1)大脑中动脉致密征,说明大脑中动脉中的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必然形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梗死;(2)脑组织肿胀,外侧裂变浅,脑沟变浅,脑回肿胀;(3)岛带征,基底节层面见脑岛侧面灰质-白质界限不清,即尾状核头、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界限不清,患侧整个大脑半球密度有所减轻。
典型临床表现:患者突发一侧肢体无力。
急性期脑梗死MRI表现:患侧出现异常DWI高信号,ADC对应区域为异常低信号。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梗死区符合脑血管供血区,常见为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一侧供血区梗死。
急性期脑梗死并渗血MRI表现:DWI异常高低混杂不均匀信号,ADC对应区域也为不均匀异常信号。T1上可见异常高信号,为出血灶。
慢性期脑梗死MRI表现:DWI异常均匀低信号,ADC对应区域为异常均匀高信号。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脑的小血管穿支动脉闭塞引发的小梗死灶,常发生于基底节、丘脑。
脑出血CT表现:异常团块状均匀高密度影。边缘有稍低密度影环绕。
脑挫裂伤CT表现:额叶可见散在的、团片状的高低信号混杂影。有时可见额部皮下软组织肿胀。脑挫伤指低密度的水肿,脑裂伤指高密度出血。脑挫裂伤发生部位可能为直接外伤部位、对冲部位。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脑池、脑裂里异常线状高密度影。对应区域可见脑组织肿胀。
颅内有气体说明存在骨折。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CT表现:颅骨内板下梭形(挺着大肚子)均匀高密度影。可见皮下软组织血肿。可以跨越中线,但不跨颅缝。
硬膜下血肿:弧形、新月形高密度影。可以跨颅缝,但不跨中线。
颅内肿瘤首先看脑内还是脑外。脑外的肿瘤大部分为脑膜瘤。
脑膜瘤:属于脑外肿瘤。虽然在颅内,但长在脑外。对脑组织呈现压迫性改变。与脑组织有明确的边界。
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相连。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而不是受侵犯。邻近的脑脊液受限。邻近的脑膜血管受压移位。脑膜尾征,脑膜增厚并强化。
典型的稍长T1、稍长T2.增强后明显强化,比较均匀。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有明确的占位征象,与脑梗死鉴别。异常部位并不十分符合脑动脉供血区。增强扫描后,有散在轻微强化。
垂体瘤:鞍内雪人征、8字征。向上突破鞍隔。压迫视交叉上抬。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听神经瘤:内听道明显增宽,冰激凌征。桥小脑脚区深入内听道的瘤体。平扫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有明显强化。
多发性硬化:可见垂直于胼胝体的片状T2高信号、脊髓可见片状T2高信号,说明病灶累及部位多发。增强扫描,异常区域有些强化,有些无强化,说明病灶有新有旧。
多发性硬化有时间上的多发性、空间上的多发性。
脊髓空洞:脊髓中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意味着脊髓中央管的扩张。
chiari畸形导致的脊髓空洞:可见小脑呈钉状突出枕骨大孔,超过3mm。
副鼻窦炎:副鼻窦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气液平。在软组织密度影中若出现高密度影,提示真菌性鼻窦炎。
内翻性乳头状瘤:上颌窦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同时上颌窦的内壁发生破坏。MRI增强扫描可见脑回样强化。
脊膜瘤与脑膜瘤是性质相同的病灶。硬膜下占位,推挤脊髓,邻近脊髓呈笔尖样改变。增强扫描后呈均匀强化。
室管膜瘤:肿块位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造成中央管的扩张。
鼻咽癌:咽后壁软组织肿块,咽隐窝消失。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堵塞咽鼓管,导致同侧乳突部出现炎症。上颌窦中可见黏液囊肿,富含蛋白,呈短T1、短T2信号。
颈动脉体瘤: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叉处,可见明显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颈动脉体瘤为富血供肿瘤,肿块压迫颈内外动脉。
整理徐鑫鹏
排版徐鑫鹏
审核黄秋园毕静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zl/9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