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多为局限性病灶,通常颅内局灶性感染有3种类型:脑脓肿、硬膜下积脓和颅内硬膜外脓肿(intracranialepiduralabscess,IEA)。局限在头颅或脊柱骨骼界线内的脓肿可扩大至压迫脑或脊髓,并引起严重症状甚至死亡。及时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可以防止并发症并治愈患者。硬膜外脓肿的诊断及治疗(通常包括脓肿抽吸或引流的手术操作)依赖CT、尤其是MRI。
硬膜外脓肿的类型
硬膜外脓肿有两种不同的类型:SEA和IEA。SEA更为常见,其与IEA的发生率之比为9:1。IEA比SEA少见,且进展不及SEA迅速。
解剖学及发病机制
硬脑膜是颅骨的内衬并直接贴附于颅骨。因此,正常情况下并不存在实际的硬膜外隙。肿瘤、出血、炎性肿块或脓液在扩大中产生的压力可以撑开潜在的硬膜外隙。这需要使牢固贴附的硬脑膜与颅骨分开,因此,IEA往往扩大速度缓慢、呈圆形且相当局限(图片1)。与之相反,硬膜下积脓是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脓液积聚。病原体播散至潜在硬膜外隙的方式通常为邻近感染灶的直接蔓延,或创伤或神经外科手术造成的侵染。病原体也可通过额骨板的静脉孔入侵至该腔隙而不引起额骨骨髓炎。侵入硬膜外腔后,细菌会引起炎症以及脓液或肉芽组织形成,它们会逐渐将贴附在骨骼上的坚韧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分开。IEA通常是一个局部病灶,中央聚集脓液,脓液由可能会钙化的炎症反应壁包绕。硬脑膜非常紧密地贴附于枕骨大孔周围,因此IEA极少能从颅骨内向下(尾侧)扩散入椎管。这些表现与SEA不同,SEA中的常见表现是肉芽组织而非脓液,并且几乎都存在感染纵向扩散。
流行病学
IEA是第三常见的局灶性化脓性颅内感染,仅次于脑脓肿和硬膜下积脓。其远不如SEA常见。过去的大多数IEA病例都与鼻窦炎、耳炎或乳突炎相关。而如今的许多病例都是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
病原体和感染途径
感染通常来源于外部。如果致病感染来自于鼻旁窦或耳道,则病原体可能是微需氧或厌氧链球菌和/或其他厌氧菌,如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过去称为Propionibacterium)和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属。少数病例的病因是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或真菌,特别是伴有慢性鼻窦炎患者。如果感染是继发于神经外科手术,那么最有可能的病原体是革兰阴性菌和葡萄球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和缓慢扩大的颅内肿块均可导致体征和症状。缓慢扩大的颅内肿块最终会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引起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患者常见发热、头痛、嗜睡、恶心和呕吐。IEA合并鼻窦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鼻腔或耳道排脓。IEA通常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出现,因此医生可能会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1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