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医院(医院)神经外科--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亚专科近期收治了2例外院开始诊断为“听神经瘤”的病人,现回顾其诊治过程,并做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病例一、男,53岁,年7月因“左耳听力下降半年”医院,医院影像学检查考虑“听神经瘤”,考虑手术可能带来面瘫等术后并发症,当地医生建议来我院行伽马刀治疗,追问病史无饮水呛咳,无声音嘶哑,无行走不稳等。我院予以完善相关检查。入院时体检:左耳听力下降,其余无明显阳性体征。主要检查如下(点击图片可放大,下同):
根据以上病史及检查,诊断考虑?
请仔细再看下面片子分析,诊断考虑?
颈静脉孔区肿瘤向上生长压迫面听神经,可以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特别是该部位神经鞘瘤,影像学也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类似听神经瘤,如果读片时没有仔细观察,容易误诊为听神经瘤。我院伽马刀治疗组长陈海宁主任仔细阅片后,认为不符合“听神经瘤”诊断,应该是“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遂转入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亚专科治疗,亚专科主任夏成雨决定予以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神经内镜辅助下、左侧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术中证实为“神经鞘瘤”,肿瘤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内,凸向颅内生长,为尽可能减少颅神经损伤,术中借助神经内镜全切肿瘤,并未打开后颅凹硬膜,但肿瘤全切后有脑脊液漏,予以取自体脂肪填塞漏口及残腔。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脑脊液漏发生,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耸肩困难等明显后组颅神经损害表现,听力好转出院。
病例二、女性,73岁,年5月因“右侧听听力下降”医院诊断为“听神经瘤”,外请专家医院予以行“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切除术”,术后右耳听力丧失,曾行气管切开,后恢复可顺利拔管,未规律复查。年因外伤行右上肢截肢术。年3月出现头痛、头晕、行走不稳、右面部麻木,复查磁共振发现肿瘤复发,当地以“右侧听神经瘤术后复发”于年4月中旬转诊至我院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5年。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消瘦,反应迟钝。右面部感觉减退,右侧角膜反射减退,右侧眼睑轻度闭合不全,面瘫分级II级,右侧听力丧失,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伸舌右偏,右侧上肢缺如,其余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闭目难立征(+)
患者年5月医院术前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检查如下(头颅ct片资料缺失):
医院外请专家行“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切除术”。当时诊断考虑为“右侧听神经瘤”
请仔细分析阅读当时的磁共振片子,见下方:
由上方磁共振信息可以判断,不是听神经瘤。
术后患者未规律随访,无法判断当时手术切除肿瘤情况。
年3月复查影像如下:
上图可见肿瘤复发,为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
年5月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亚专科主任夏成雨予以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术后影像如下:
术后未行气管切开,患者顺利出院。
总结:1.听神经瘤常见,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相对少见,两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可相似,但如要全切肿瘤,手术入路不同,因此临床需注意鉴别。了解颈静脉孔区解剖,仔细注意影像细节可以鉴别。2.尽管神经鞘瘤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但残留肿瘤仍可短期复发,应注意密切随访。3.在当前电生理监测技术及显微技术下,全切该区域肿瘤同时保存良好的颅神经功能,已是可实现的目标。
神经外科---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医生团队主要成员
左起:张楠,夏成雨,李冬雪
夏成雨
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硕博连读毕业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主任。
擅长颅底及脑深部肿瘤(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等颅底神经鞘瘤,鞍结节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岩斜坡脑膜瘤等颅底脑膜瘤,海绵窦区肿瘤、颈静脉孔区肿瘤、松果体区肿瘤等)手术治疗,烟雾病的颅内外搭桥术(直接+间接搭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门诊时间与地点:周一下午,周四上午,中国科学医院南区(合肥市,天鹅湖路1号),2号楼,3层,门诊2号诊间。李冬雪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神经外科--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主要成员门诊时间与地点:周二下午,中国科学医院总院(合肥市庐江路17号),门诊三楼。张楠医学博士,硕士及博士均毕业于医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1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