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治疗简介医生篇

先介绍几个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定律也叫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现象是指因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例如,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产生的电动势(电压)称为感应电动势。电磁感应定律中电动势的方向可以通过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来确定。右手定则内容:伸平右手使拇指与四指垂直,手心向着磁场的N极,拇指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一致,四指所指的方向即为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同)。楞次定律指出:感应电流的磁场要阻碍原磁通的变化。磁通量变大,产生的电流有让其变小的趋势;而磁通量变小,产生的电流有让其变大的趋势。

二、磁阻效应:

是指某些金属或半导体的电阻值随外加磁场变化而变化的现象。金属或半导体的载流子在磁场中运动时,由于受到电磁场的变化产生的洛伦兹力作用,产生了磁阻效应。

三、电磁波:

由同相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衍生发射的震荡粒子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电磁场,具有波粒二象性。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电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为光速。电磁波伴随的电场方向,磁场方向,传播方向三者互相垂直,因此电磁波是横波。当其能阶跃迁过辐射临界点,便以光的形式向外辐射,此阶段波体为光子,太阳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可见的辐射形态。电磁波不依靠介质传播。电磁辐射量与温度有关,通常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或粒子都有电磁辐射,温度越高辐射量越大,但大多不能被肉眼观察到。通常意义上所指有电磁辐射特性的电磁波是指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而X射线及γ射线通常被认为是放射性的辐射。

四、磁感应强度:

指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常用符号B表示,国际通用单位为特斯拉(符号为T)。磁感应强度也被称为磁通量密度或磁通密度。在物理学中磁场的强弱使用磁感应强度来表示,磁感应强度越大表示磁感应越强。磁感应强度越小,表示磁感应越弱。

如何区分虚假的经颅磁治疗宣传?

经颅磁刺激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治疗方法,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神经,实际应用中并不局限于头脑的刺激,外周神经肌肉同样可以刺激,因此现在都叫它为“磁刺激”。

一、刺激深度:4~6厘米

刺激部位

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并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进化。新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主要作用;而皮层下各级脑部及脊髓虽也有发展,但在机能上已从属于大脑皮层。高等动物一旦失去大脑皮层,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的大脑皮层更是产生了新的飞跃,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神经元的组织方式。

布罗德曼分区最早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提出,他的分区系统包括每个半球的52个区域。其中一些区域今天已经被细分,例如23区被分为23a和23b区等。从物种间差异来讲,同一分区号码在不同的物种间并不一定代表相似的区域。

黄色部位是额叶,主要功能:思维,计划和中央执行职能;运动执行;

绿色部位是顶叶,主要功能:体感知觉,视觉和体空间信息的整合;

红色部位是颞叶,主要功能:语言功能和听觉感知,参与长期记忆和情感;

青色部位是枕叶,主要功能:视觉感知和处理。

下面是具体脑区位置与功能对应详解:

1,2和3区-位于中央后回和前顶叶区

功能与作用: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1、2、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具备基本体感功能,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

4区-位于中央前回,中央沟的内侧面

功能与作用:初级运动皮层,控制行为运动;

5区-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

功能与作用:与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6区-位于额叶,中央前回前端区,是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区

功能与作用:与8共同构成前运动皮层,指导感官运动,辅助运动区(控制身体的近端和躯干肌肉);

7区-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上方

功能与作用: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8区-位于额叶,包括额页眼动区(Frontaleyefield)

功能与作用:与6区共同构成前运动皮层,包括额叶眼动区,控制眼球的随意运动-尤其与眼球的追随运动有关,运动规划

9区-位于额叶,后外侧前额叶皮层

10区-位于额叶,额下回顶部的延髓区(上额回和中额回最前侧的部分)

11区-位于额叶内侧腹面,前额皮层区(眶回,直回和上额回前侧的一部分)

9、10、11区共同构成前额叶皮层

功能与作用:执行认知功能,思维和知觉的所有方面,信息的记忆和回忆,解决问题,情绪,与前脑的边缘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12区-位于上额回和下前回之间的区域(额眶区)

13,14,15,16区-位于岛叶。功能与作用:处理收敛信息产生的一种感官经验(如厌恶、不安的感觉),与情感相关。前岛叶有嗅觉、味觉、边缘功能,同时后岛与听觉、自主感觉-运动功能有关,还与上瘾有关

17区-位于枕叶内侧面(初级视觉皮层,纹状皮质V1),主要视觉区

功能与作用:视觉信息加工的初步场所,方位柱、眼优势柱组织,接收来自外侧膝状体(丘脑后外侧的下方)的信息,沿背、腹途径将信息发送到其他视觉区。

18区-位于枕叶,包括部分楔回、舌回和外侧枕叶回,部分纹外皮层(二级视觉皮层,V2,纹外视觉皮层),视觉联络区

功能与作用:视觉处理(视觉联合皮层)

19区-位于枕叶,视觉联络区

功能与作用:视觉处理,与18区构成视觉联合皮层

20区-位于颞下回

功能与作用:更高水平的信息处理,视觉腹侧通路,

感觉区——腹背侧通路

腹侧通路–进入颞叶下部(20、37区),负责物体、文字、面孔的识别,即“是什么”,背侧通路–延伸至中央后回(39、40区),感知空间关系,即“在哪里”

21区-位于颞叶侧面,在20区上方、40和41区下方,颞中回区

功能与作用:语言和听觉处理

22区-位于颞叶,其前侧部分属于韦尼克区,听觉联络区:判断声音种类

功能与作用:后一部分包含韦尼克区(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以及角回。是大脑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韦尼克区的损伤将产生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负责语言理解

23区-位于枕叶,扣带皮层后端,末端极限到达顶枕沟

功能与作用:作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和海马相连接,参与情绪系统

24区-位于扣带皮层腹节

功能与作用:作为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和海马相连接,参与情绪系统

25区-位于膝下皮层

功能与作用:与嗅觉有关

26区-压外区,位于扣带回“峡谷”处

功能与作用: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响应偶发事件

29区-压后扣带皮层

功能与作用: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响应偶发事件

30区-压部后颗粒皮质,扣带回的一部分

功能与作用: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响应偶发事件

27区-海马旁回的延髓部分

功能与作用:记忆系统的一部分

28区-后内嗅皮层

31区-上后扣带皮层

功能与作用:

情感处理和识别

32区-上前扣带皮层,位于顶叶

功能与作用:负责决策制定的过程

34区-前扣带皮层,位于海马旁回

35区-旁嗅皮层,位于海马旁回

36区-海马旁皮层

边缘叶,由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钩及其深面的海马、齿状回、颞极(1-7)和脑岛前部构成,呈“C”形围绕在胼胝体周围,其功能与控制调节内脏活动有关;边缘叶和与内脏活动有关的皮质下核团构成,如下丘脑、丘脑前核、杏仁体、中脑被盖部分结构、隔核。

37区-梭状回,位于颞叶,颞下沟和侧副沟之间

功能与作用:多模态联合,高阶对象和人脸识别

38区-颞极区,颞上回、颞中回的延髓部分

功能与作用: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39区-角回,韦尼克区的一部分,位于顶叶

功能与作用:语义加工

40区-缘上回,韦尼克区的一部分,外侧沟上端末

功能与作用:次级体感皮层,响应躯体刺激,完成结构区分任务

41区-初级听觉皮层,位于颞叶,外侧沟内侧的前颞横回区

功能与作用:早期听觉信息处理,低频率多集中在喙侧,高频率多集中在尾/内侧

42区-听觉联合皮层,位于颞叶,在外侧沟的边沿处

功能与作用:早期听觉信息处理,低频率多集中在喙侧,高频率多集中在尾/内侧

43区-中央下区(Subcentralarea)

功能与作用:主要味觉区

44区-三角部,布洛卡区(运动性言语中枢)的一部分,位于额下回

功能与作用:语言运动区,与语言的产生有关

45区-岛盖部,布洛卡区的一部分,位于额叶皮层,额下回的三角区,外侧沟上边界的上方

功能与作用:语言运动区,执行语义任务和文字的产生

46区-上外额叶皮层,为位于额叶的额中回上,同时是前额叶皮层的一部分

功能与作用:行政职能

47区-下额页皮层,位于额叶,眶回表面

功能与作用:处理语言中的语法

48区-下脚后区,颞叶内侧的一小部分

49区-岛旁区,位于颞叶和岛叶的交界处。

现在已知,能从解剖结构和功能上区分的区域就有50多个,思维越高级,参与的区域就越多,人类是以联想的方式进行思维的。经颅磁治疗最常用的部位就是左额叶背外侧区(左语言中枢)。

大部分人的优势半脑在左侧,但约有1/3的右撇子优势半脑在右侧。治疗中必须医患随时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秘方。

磁刺激的深度

左丘脑大面积出血致右侧肢体偏瘫的经颅磁治疗:刺激深度4厘米。

患者于年4月16日(发病后41天)~5月22日(发病后77天)经过36天的规范化康复治疗(低频脉冲、电针、电动站立床、卧式功率自行车、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手法、助行车训练等),效果不明显。5月22日运动功能测评:左侧股四头肌肌力2级,左腿无法负重。腰腹力量弱,无法独自坐立。颈部肌力2级,不能随意转动、侧偏。左上肢肱二头肌肌力1级。右上肢扶单杠,可独自站立,无法行走。无法在步行车内站立。左侧面部肌力略有进步,仍歪斜度,吃饭、喝水漏食物和水。左侧患肢没有出现肌肉痉挛现象。Brunnstrom评定II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5月22日开始使用依瑞德CCY-1磁刺激仪作经颅磁治疗,Qd,间或Bid,患者健侧运动阈值85%MT,患侧使用磁刺激仪最大输出强度值(%=%MT)亦未能引发拇外展肌动作——无法测量,故借用健侧运动阈值78%MT作参照值。常规大强度、高频率兴奋性刺激患侧运动皮层M1区;间或小强度、低频率抑制性刺激健侧运动皮层M1区(3次/周);

年7月2日作运动功能测评:左侧股四头肌肌力3级,左腿可部分负重,在搀扶下自主向前迈步。腰腹力量有所加强,右手扶床可以由仰卧转为坐位,并独自坐立维持20分钟。颈部肌力3级,可随意转动、侧偏。左上肢肱二头肌肌力2级。右上肢扶单杠,可连续自行前进、后退30分钟。已可以在步行车内站立,在帮助下(向前拖拽左小腿)可以缓慢行走。左侧面部肌力有进步,歪斜度减小,吃饭、喝水不漏。功能改善最明显的时间发生在执行新的治疗方案后7天。

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三大法宝

药物----神经递质学说

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学

物理治疗----神经电生理

医学在精神和神经病领域的任何突破都是值得惊喜和期待的!

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

磁刺激强度

运动阈值的测定:测与不测两个流派,一般人为65%MT,以下视频演示的运动阈值测定值的45%。

建立医师+治疗师+病员+监护人的经颅磁治疗模式

50-70次/疗程,需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疗效。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精神和神经病领域的任何突破都是值得惊喜和期待的!

张不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by/11321.html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