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新医神外双周刊第十四期窦

神外资讯《新医神外双周刊》第十四期为大家分享的是由新疆医院周庆九副教授、付强副主任医师带来的:窦内、窦旁脑膜瘤病例分享,感谢范国锋医生的资料编辑,欢迎广大神外同道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病例简介

患者男,46岁,汉族,以“体检发现颅内占位25天”为主诉就诊于新疆医院。

简要病史经过:患者自述年10月25日单位体检行头颅核磁平扫,提示:颅内占位。建议进一步行核磁增强。于年10月27医院行头颅MRI增强核磁,提示:顶枕部后纵裂占位。考虑肿瘤、脑膜瘤可能性大。为进一步明确肿瘤与上矢状窦的关系,于年11月12日行MRA及MRV,提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A2段纤细;左侧横窦,乙状窦,上矢状窦间断显影。医院医院治疗,故患者就诊于新疆医院神经外科。专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年11月22日术前视野检查影像资料

年11月22日术前CT

年11月22日术前MRI

MRV:上矢状窦后1/3不显影,左侧横窦不显影,上矢状窦中部可见粗大侧枝循环静脉建立,回流入外侧裂及乙状窦,枕动脉明显增粗迂曲为进一步明确肿瘤血供及与上矢状窦关系,故术前完善了DSA。年11月24日术前DSA(静脉期)。

左侧横窦闭塞

上矢状窦后1/3闭塞

DSA提示肿瘤供血:主要为颈外系统枕动脉(双侧)供血,故栓塞双侧枕动脉。

栓塞前

栓塞后

初步诊断:1.左侧枕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2.上矢状窦内脑膜瘤;3.上矢状窦,左侧横窦闭塞;术前讨论周庆九主任医师:结合影像学检查,术前出现上矢状窦后1/3闭塞,但患者未出现临床不适症状,考虑静脉回流已被代偿。肿瘤血供丰富且上矢状窦内存在肿瘤,考虑非典型脑膜瘤;因此尽可能全切肿瘤,可在手术过程中根据肿瘤情况连同肿瘤和上矢状窦一并切除。付强副主任医师:患者DSA提示回流至上矢状窦前2/3的血流通过板障静脉、Labble静脉回流,开颅过程中应注意板障出血,用骨腊密封。患者术前已栓塞双侧枕动脉,因肿瘤位于双侧枕叶,皮瓣设计时要注意基底部要宽,预防术后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甚至坏死。

手术方式:枕部马蹄瓣,双侧枕骨开颅,双侧枕叶上矢状窦旁及窦内脑膜瘤切除术。

术中过程年11月26日全麻下行手术治疗。

术前切口设计

(皮瓣基底部较宽)

上矢状窦及其内肿瘤

一并切除

术后检查术后病理

年11月27日术后CT

年11月28日术后MRI术后MRV提示:双侧横窦、左侧乙状窦显示纤细年11月28日术后视野检查:(视野缺损考虑手术牵拉脑组织等引起纹状皮层水肿、损伤引起)

小结与讨论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常累及上矢状窦并可引起其闭塞。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特别是在中、后部1/3处是该脑膜瘤切除术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上矢状窦引流大脑表浅静脉、硬脑膜静脉和颅骨板障导血管的血流。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上矢状窦阻塞常不产生临床症状。原因在于阻塞的上矢状窦近远端存在丰富的静脉侧支循环。通常脑血液循环的静脉回流主要发生在出现表浅皮层静脉端—端吻合的侧支循环。这种端—端吻合除Troland和Labble静脉外在生理情况下是极其微弱的。但在上矢状窦阻塞时,它们则开放并在平衡脑血流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在一些病例中,脑膜静脉作为上矢状窦与其它静脉窦、脑皮层桥静脉或脑外静脉系间的侧支通路。脑血管造影中粗大的脑膜静脉常与脑膜中动脉伴行,向下方引流到沿颅底的大静脉窦。向上方引流到阻塞上矢状窦的近端。某些病例还观察到通过板障静脉回流到颈外静脉系(本病例)。由此可以推断在上矢状窦完全阻塞的病例中,手术时必须仔细保护这些脑膜静脉、板障静脉;甚至在切开头皮、取骨瓣及硬脑膜时就应注意。因为它们对平衡脑血液循环起着重要的旁路作用。如手术中先阻断这些重要的旁路,将导致术中不可控制性大出血或术中术后脑水肿。供稿人:范国锋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f/10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