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血肿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多数颅内动脉瘤发生在Willis环的相邻主干,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0%,其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占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大部分。由于其部位特殊,解剖结构复杂,动脉瘤多为宽颈或不规则状,破裂后容易形成脑内血肿,不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而需开颅手术处理,预后较其他部位动脉瘤差。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占全脑动脉瘤的20%,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动脉瘤之一。大脑中动脉担负着比较大的脑供血范围,且大脑中动脉走向复杂,分支存在很多变异。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常为脑梗死,是造成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脑梗死的发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患者术后的功能预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术技巧。
研究发现手术中脑压板放置部位脑梗死的发生率22%,脑牵拉力较大时局部脑梗死更常见,但只有3%~9%的患者出现相应神经症状。脑组织肿胀时,脑压板牵拉的力度过大或牵拉的时间过长,造成局部脑血流量减低,引起脑梗,甚至造成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挫伤和水肿。
为了防止术中脑牵拉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术前摆好手术最佳体位,利用脑组织自然垂落,同时充分打开脑池:外侧裂池、视交叉池、颈内动脉池,将附着在神经、血管、脑叶之间的蛛网膜尽可能分开,以便最大程度地引流脑脊液,必要时术中行脑室外引流,脑组织塌陷,充分扩大手术操作空间,避免脑组织的牵拉。
存在脑内血肿,切开颞叶或额叶皮质,吸取部分血肿,解除脑肿胀。另外脑压板的牵拉力适度,以不显露凹痕为佳,同时脑压板下放置一块明胶海绵和一块脑棉片重叠,以发挥缓冲作用。牵拉时间在3h以上时,可采用多个窄脑压板间断性牵拉的方法。
为了预防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术中破裂而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使用临时阻断夹方便手术操作,临时阻断M1段,而M1段穿通支血管是纹状体的主要供血血管,同时也供血于内囊。
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术前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等因素。尽可能缩短阻断时间,在应用临时阻断夹时仔细辨认血管结构,应选择无动脉硬化、无穿支动脉的部位。局限性节段性动脉黄色斑块是动脉硬化的表现,临时阻断易产生内膜损伤,形成闭塞。尽管临时阻断夹压力低,但对穿支来说也可致闭塞,产生脑梗死。阻断夹应放置在豆纹动脉远段并避免夹闭豆纹动脉。
1
Willis动脉环及毗邻结构
1,右侧颈内动脉;2,后交通动脉;3,脉络膜前动脉;4,视束;5,下丘脑;6,视交叉;7,大脑前动脉A1段;8,Heubner’s回返动脉;9,大脑前动脉穿支;10,嗅束;11,大脑中动脉M1段;12,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穿支;13,颞叶;14,侧脑室下角;15,脉络膜;16,外侧膝状体;17,丘脑膝状体支;18,丘脑枕;19,下丘;20,中脑与脑桥过渡区;21,黑质;22,大脑脚;23,海马钩;24,大脑后动脉;25,基底动脉;26,丘脑穿支动脉
2
右侧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示意图
1,颈内动脉;2,大脑前动脉;3,大脑中动脉;4,豆纹动脉;5,软脑膜支;6,皮层支;7,白质支;8,视交叉;9,苍白球;10,隔部;11,尾状核头部;12,侧脑室前角;13,胼胝体;14,屏状核;15,岛叶皮层
来源:丁香园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按部位通常分为主干、分叉部、远端三种类型,分叉部动脉瘤最多见,占80%~85%。位于大脑中动脉第一个分叉处,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多见,分叉处穿支血管较多,外侧豆纹动脉群从临近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发出。动脉瘤体可能挡住其下方的血管,或与穿支血管粘连紧密。
Yasaigil将大脑中动脉瘤顶指向分为:朝向外侧裂表面的前方,分叉部两分支之间后方,向下朝向脑岛叶。术前仔细阅读DSA或CTA明确瘤顶方向,术中能更好寻找动脉瘤,避免动脉瘤破裂,显露动脉瘤颈部。仔细分离动脉周围的血管,看清楚周围的结构,放置动脉瘤夹,有时须要反复调整瘤夹。
分叉部的动脉瘤往往基底部宽,单纯一个动脉瘤夹难以完全夹闭根部,须要两个或多个动脉瘤夹。夹闭过程中易误夹下方的穿支血管或载瘤动脉狭窄。动脉瘤夹偏向动脉瘤侧,动脉瘤易于复发;偏向载瘤动脉侧易于狭窄,所以“适中”非常重要。
从夹闭的方法上考虑:与动脉瘤颈垂直夹闭,易影响后方的穿支血管;用带窗瘤夹平行夹闭,狭窄机会多。为了防止动脉瘤夹闭术中的血管狭窄,术中使用静脉荧光素血管造影或微血管多普勒。微血管多普勒成本低,费时短,使用方便,可以重复使用。
术中为避免血压波动,麻醉足够深,且使用阻断载瘤动脉,从而使供血区的侧支循环的灌注压下降,甚至出现“无灌注现象”而致脑梗死。对血管的牵拉致血管痉挛,尤其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更明显。
术后大量使用脱水致血容量不足,血液粘滞,增加脑梗死的可能性。伴有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把血压降的过低,脑供血不足,导致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3~12d动脉痉挛的机会最多,脑池内持续有血存在或有厚层血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占72%。因此,术中彻底清除血管壁周围的积血,反复冲洗蛛网膜下腔,罂粟碱稀释液浸泡,术野尽可能不放明胶海绵,因为明胶海绵吸附血性脑脊液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术后采用3H疗法(高血压,高血容量,高稀释),尼莫地平24h微泵泵入,加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等联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早期腰椎穿刺或腰大池置管引流置换血性脑脊液,高压氧辅助治疗预防血管痉挛引发的迟发性脑缺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或参考文献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f/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