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正常解剖
脑膜由外向内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个部分组成。
部分颅内病变可引起硬脑膜强化,可表现为“脑膜尾征”,所谓脑膜尾征是指增强扫描时,延续于病灶及脑膜之间的异常信号影。
脑膜尾征的三条标准:
至少两个成像断面、至少两个肿瘤所在的连续层面出现脑膜增厚;
离肿瘤越近脑膜越厚,逐渐向远处变薄;
脑膜尾强化程度高于肿瘤本身。
今天分享几例脑膜强化的病例和大家一块学习。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答
案
揭
晓
.
.
.
病例1
黑色素瘤
包括原发性黑色素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
分为:脑膜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及脑膜黑色素瘤病、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
主要由于正常人在脑底部、小脑、脑干、视交叉及大脑各叶沟裂处的脑膜及脊膜均有黑色素瘤细胞存在,因此黑色素瘤好发于这些位置;
脑膜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青年人及儿童,男性多见,临床症状多为头痛、脑水肿、癫痫发作,CT和MRI表现为脑膜弥漫增厚,并有强化,未见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型细胞;
颅内黑色素瘤和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多在50岁,临床表现多为颅内压增高和颅内出血,密度和信号取决于肿瘤中黑色素的含量和瘤内的出血量,根据黑色素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四型:黑色素型、不含黑色素型、混合型、血肿型,以黑色素型多见,黑色素型CT呈高密度占位,MRI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强化,非色素型黑色素瘤T1WI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恶性黑色素瘤常伴出血、坏死、囊变;
颅内占位伴脑膜播散即诊断为脑膜黑色素瘤病;
颅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男性,好发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多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CT多呈高密度,MRI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
PWI显示高灌注,脑膜原发者MRS为NAA缺失,Cho峰明显增高,单发转移者NAA峰明显降低,Cho峰明显增高。
病例2
脑膜炎性性改变
脑膜炎性改变包括病毒性、细菌性或结核性炎症等;
结核性脑膜炎CT和MRI扫描可见脑实质多发、散在小的软化灶,MRI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脑膜、脑底及脑沟结节样或小的环形强化,病灶周边明显水肿,常合并脑积水、脑室扩张、脑动脉炎、脑梗死等;
化脓性脑膜炎:MRIT1WI可见脑表面有线样或脑回样高信号影,是脑膜血管炎性扩张的表现。MRI增强扫描可见脑沟、脑回表面血管呈“线”样强化并沿脑沟深入;
病毒性脑膜炎MRI病灶多呈对称性分布,病灶多位于皮层、皮层下、脑室旁脑白质、丘脑及基底节区,多数病灶无强化,少数呈脑回样强化,DWI多呈高信号。
病例3
转移瘤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发生于中年以上;
有原发肿瘤病史,多为肺癌,女性多为乳腺癌;
分型:脑实质型、硬脑膜外型、穹窿和软脑膜四型,以脑实质型多见;
好发于顶枕叶,也可发生于小脑,脑干少见;
常多发,呈球形,常与脑实质分界清楚;
常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少见钙化;
瘤周水肿明显;CT呈等低或混杂密度影;
MRIT1WI呈等低信号,T2WI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囊性呈低信号,伴出血坏死信号常混杂;
增强扫描呈明显环形、结节或斑片样强化;
MRS病灶Cho峰明显增高、NAA缺失、Cr显著降低或缺失;
PWI中rCBV和rCBF增加,MTT延长。
病例4
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颅内少见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3%;
其可能来源于脑组织血管周围未分化的多潜能间叶组织,可能因为脑表面或中线区的血管周围间隙较明显,因此好发于大脑半球表面或中线结构;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期为60-70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癫痫发作等症状;
多为类圆形或圆形,也可以为不规则形;
较大者可有轻中度占位效应,病灶周围水肿与病灶大小不呈比例;CT呈高密度影,MRI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边界显示较平扫更清楚,强化病灶可有“缺口征”、“尖角征”,可能与肿瘤生长过快血供不足及肿瘤快速生长过程中遇到较大血管阻挡有关。肿瘤新生血管较少,PWI中rCBV和rCBF减低,MTT延长。
MRS出现宽大抬高脂质(Lip)峰,高度提示为淋巴瘤;
当靠近脑表面的淋巴瘤侵犯脑膜时可出现脑膜尾征。
以上病变一般少有脑膜瘤的以下几个征象,可以进行鉴别
脑膜瘤与脑组织间可见脑脊液间隙及白质塌陷征;
脑膜瘤与邻近颅骨或硬脑膜呈宽基底相连,可引起骨质增生;
脑膜瘤瘤周少有水肿,当侵袭性强时,瘤周水肿明显;
MRS出现Ala(丙氨酸)峰是脑膜瘤的特征,几乎检测不到NAA峰,Cho峰显着升高。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长按上图进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f/9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