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脑海里是否经常有两个小人?一个勤奋小人和一个懒惰小人,当你犹豫不决时他们就会打架。当有强大的意志力和理智的时候,勤奋小人才会获胜,但经常稍有松懈,懒惰小人就占上风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本来要用手机查资料或做某件事,打开手机却被消息弹框或短视频吸引了,仿佛突然忘了自己本来要做的事情,等突然想起来可能已经一两个小时过去了。
有好多书都想看,结果买回来一年了,放在架子上后再没翻过,说是没有时间,但每天却有好几个小时在刷手机刷视频。
带着疑惑先了解下我们的大脑吧!
大脑的起源
大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海洋生物。
早期的海洋单细胞生物先后演化出了一些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开始进化成多细胞生物的神经网络。而这部分生物演化为动物分支,进化成了原始鱼类。这时原始鱼类已经有一个简单的中央神经系统来控制各种基本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包括寻找食物、逃避危险和繁殖等,这便是地球上最早的大脑。
原始鱼类爬行动物时代-本能脑完善
约3.6亿年前,原始鱼类开始向陆地进军,开始有了爬行动物,但大脑只是进化了对复杂环境的本能反应和响应速度,既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这些爬虫动物中的一部分就靠着这个脑子一直活到了现在,比如鳄鱼、蛇等。
鳄鱼哺乳动物时代-情绪脑出现
大约到了2亿年前,爬行动物中进化出了哺乳动物。他们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情绪,如恐惧、兴奋、愤怒、伤心等,这在大脑中发展出了一个独特的情感中枢。
人类时代-理智脑出现
直到万年前,哺乳动物的大脑皮质内进化出了新皮层,而这时候原始人类开始活跃。
又经过万年左右,智人出现,此时人类的大脑的新皮层已经基本成型。这个脑区让人类有了语言、文化、艺术以及科技,人类因此开始建立了文明。不过大脑新皮层并不单单是人类独有,其他哺乳动物大脑中也存在类似于人类大脑皮层的结构,但在大小和复杂性方面有很大差距。
三重脑理论
三重脑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麦克莱恩于年提出的,并在其所著的《最优认知》一书中系统介绍。
保罗·麦克莱恩我对本能脑和情绪脑的理解
在危险丛生、资源匮乏的原始社会,大脑依靠本能脑和情绪脑对危险快速响应,对食物即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才有可能存活下来。这样的原始社会持续了几亿年,大脑也进化出了一套完善的本能生存机制。但突然在1万年内开始有了文明,在年内又快速进入了物资丰富、万物互联、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这对于习惯原始社会的大脑可能就无所适从了。
从时间跨度来说,就好比一个人从出生到55岁都在在原始社会,每天都为了生存与恶劣的环境斗争;然后过了55岁生日,他一下子就进入了文明社会,而现在还只是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天,不再需要为生存发愁,物资和舒适唾手可得。那他能反应过来吗?55年积累的经验和本能能在一天内改变吗?想想也不现实吧。
所以本能脑和情绪脑由于亿万年来生存压力的影响,它们的天性就是对环境快速响应、即时享受、趋易避难。
理智脑没有本能脑和情绪脑重要
本能脑是大脑的最原始、最基础的部分,控制着身体的基本生存和繁殖需求,如呼吸、心跳、反应以及欲望等。情绪脑集中在大脑中央,是处理情绪信息的区域,控制我们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理智脑位于大脑的额叶,是我们进行决策与思考的区域。
三大脑区分布从脑区分布可以看出理智脑在最外层,本能脑和情绪脑被包在了里面。想想也是,理智脑受损了,顶多是个傻子,而本能脑和情绪脑受损了可能就会危及生命了。
内部供血和能量也是优先本能脑和情绪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因为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理智脑对于大脑的控制能力也很弱,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活动都是由本能脑和情绪脑在潜意识下做的决策。
从生长发育来看三大脑区
人一诞生,本能脑就已经初具雏形了,拥有了基本的求生本能。
从受孕到2岁之间,婴儿的大脑神经元每分钟增加万个。快到2岁时,大脑大小约为成年期的80%,婴儿的本能脑就发育得差不多了。
12岁时,情绪脑发育完善。所以在情绪脑发育完善时也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情绪波动会比较大。
但要到22岁,差不多是大学毕业的年级,理智脑才会发育成熟。
我的比喻:大王、王妃和丞相
本能脑就好比是我们身体的“大王”,整个身体的生命活动都需要他,权力最大,且智商很低,容易被忽悠;情绪脑好比是“王妃”,趋易避难,急于求成,经常左右“大王”的决策;而理智脑就好比是“丞相”,几乎没有什么权力,但智商极高,经常劝谏(套路)“大王”和“王妃”,为其谋划。
因此,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活动都是由“大王”和“王妃”来做的决策。但他们安于享乐、即时满足,最喜欢不用动脑的消遣娱乐。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能不动就不动,避免消耗能量。而“丞相”经常为“大王”的江山社稷出谋划策,但经常推行不下去或推行结果不理想,引来抵触和不满。
以后脑子里有不同声音时,我们就知道了,这是朝堂开会呢!
再谈谈焦虑的本质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对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产生的烦躁、担忧、不安、紧张或恐惧等负面情绪。本质上就是自己欲望与能力不匹配。
还是通过比喻来讲,焦虑其实是“大王”和“王妃”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不满,而关键在于“丞相”的处理,“丞相”可以引导他们改变想法或是直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焦虑都可以缓解消除。
因此有一个强大称职的“丞相”很重要,后面我会逐步讲: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丞相”?如何与“大王”、“王后”斗智斗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yf/13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