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32(11):-
作者:叶丽丽,梁明,何祥发,张饶,韦玉新,王志斌,杜凡
病例男,75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腔出血,量少,可自行停止。鼻内镜检查:双侧嗅裂内新生物,左侧新生物表面破溃,血痂形成。
副鼻窦CT平扫+增强:鼻窦-鼻腔部见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密度不均,可见斑点状高密度影,病灶向鼻腔、中上鼻道及颅底鞍上池区延伸,周围骨质明显破坏(图1);增强扫描病灶呈较明显均匀强化。诊断:鼻窦-鼻腔部软组织肿块,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
副鼻窦MRI平扫+增强:蝶窦区域见一不规则肿块影,较大层面范围约44mm×31mm,信号欠均匀,T1WI、T2WI以等信号为主(图2),DWI(b=s/mm2)呈等信号,病变侵及蝶窦、鼻腔中上鼻道、颅底鞍上池区,对应蝶骨、筛骨、枕骨斜坡骨质破坏,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图3)。诊断:蝶窦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性病变,鼻窦癌可能。
颅脑MRI平扫+增强:左前额部见一团块状肿块影,较大层面约48mm×31mm,信号混杂,T1WI等、T2WI等/稍低信号为主,其内间杂多发大小不等斑片状、条状T1WI高、T2低信号影,病灶周围局部见弧形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邻近左侧额叶见大片状指套样水肿信号影,左侧侧脑室前角受压;增强扫描肿块欠均匀明显强化,其内见明显强化血管影,相应左侧额部脑表面亦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强化,邻近脑膜局部似有强化(图2~4)。诊断:左额部颅内脑外硬脑膜来源肿瘤,考虑血管外皮瘤可能性大。
病理免疫组化:①鼻腔、鼻颅底肿物符合脑膜瘤,脑膜上皮型(WHOⅠ级),可见骨组织侵犯:PR(+)、CK(pan)(+)、EMA(+)、MSA(-)、SMA(-)、STAT6(-)、SOX-10(-)、Ki-67(10%+)(图5)、GFAP(-)。②左额部脑膜肿瘤符合脑膜瘤,上皮型(WHOⅠ级):肿物主要由巢团状及片块状排列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核圆形,居中,胞浆宽,可见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像少见,其间散在分布增生血管,部分间质透明变性(图6);免疫组化:EMA(+)、PR(-)、Vimentin(+)、GFAP(-)、S(少量细胞+)、Ki-67(10%+)。
图1~6男,75岁,左额部、鼻部脑膜瘤。图1:鼻窦-鼻腔部见巨大软组织团块影,密度不均,相应骨质明显破坏,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图2~4:蝶窦区域见一不规则肿块影,范围约44mm×31mm,信号欠均匀,T2WI等信号为主,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左前额部见一团块状肿块影,范围约48mm×31mm,信号混杂,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稍低T2信号,其内间杂多发大小不等斑片状、条状T1WI高、T2WI低信号影,病灶周围局部见弧形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欠均匀强化,其内见明显强化血管影,邻近脑膜局部有强化。图5:Ki-67(10%+);图6:肿物主要由巢团状及片块状排列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核圆形,居中,胞浆宽,可见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像少见,其间散在分布增生血管,部分间质透明变性(HE,图6)。
讨论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肿瘤之一,占13%~26%[1],一般认为来源于硬膜成纤维细胞或软脑膜细胞,但大部分来源脑膜的蛛网膜颗粒上的帽状细胞[2]。鼻脑膜瘤罕见,常发生于鼻窦、鼻咽部及鼻腔,绝大多数是颅内脑膜瘤的并发症,偶也可单独出现,肿瘤组织结构与颅内肿瘤相似。
颅内脑膜瘤具有脑实质塌陷征、肿块与颅骨宽基底相连、周围见受压脑脊液信号影等颅外脑内肿瘤的典型特异性征象[3]。肿块一般形态较规则,CT等、稍高密度,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一般无明显瘤周水肿;增强后大多数病变比较均匀明显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该征象对确定肿块来源于脑膜有特征性意义[4]。鼻脑膜瘤一般也具有典型脑膜瘤影像特征。而非典型脑膜瘤常因瘤体容易发生坏死、囊变增强后瘤体不均匀强化,又或者瘤体血供丰富,加之发生部位罕见,这时就需要结合各征象综合考虑上皮型脑膜瘤,上皮型脑膜瘤T1WI和T2WI以均匀等信号常见,瘤周水肿中重度为主,增强后中度强化[5]。
回顾分析本病例误诊原因:①患者为老年男性,首诊时CT上主要发现鼻窦、鼻腔部巨大膨胀性生长软组织肿块,具有明显骨质破坏,容易诊断恶性肿瘤,最常见诊断就是鼻窦癌,但鼻窦癌常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本病例未发现。②MRI显示肿块主体以蝶窦为中心向周围生长,T2WI信号不均匀,MRI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结合CT容易误诊为蝶窦癌侵犯周围结构,但是仔细揣摩MRI矢状位片可以发现肿块呈宽基底紧贴颅底,故需要怀疑来源脑膜的肿瘤。③左额部肿瘤虽然T1WI呈等信号且信号较均匀,但是T2WI信号明显不均,内部见短T1、短T2信号影考虑为流空血管影,增强后肿块欠均匀明显强化,表明肿瘤血供丰富,故误诊为颅内血管外皮瘤[6],忽略了肿块邻近脑膜有可疑强化形成“脑膜尾征”,而“脑膜尾征”是脑膜瘤一个特征性征象。因此,如果临床上我们遇到颅脑、头颈部同时出现肿瘤时,除了需要考虑原发肿瘤继发转移或者两种完全不同性质肿瘤外,首先还需考虑同源性肿瘤,最终确诊需要靠组织病理学。
[参考文献]
[1]童鹏飞,张忠林,易晓敏,等.WHOⅠ、Ⅱ级脑膜瘤MR表现对比研究及病理类型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15(8):27-29;.
[2]郑茜,鲁毅,孙学进,等.常规磁共振成像纹理分析对良、恶性脑膜瘤鉴别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36(8):-.
[3]李洁,敬宗林,陈天武.脑实质内非典型脑膜瘤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6(8):-.
[4]杨丽萍,王可铮,曹绍东.颅内脑膜瘤的不典型MRI表现及误诊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35(2):-;.
[5]张涛,方龙江,王永奇,等.WHOⅠ级脑膜瘤各亚型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7(7):-.
[6]张婧,周俊林,刘建莉,等.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与间变型脑膜瘤的影像与病理对照[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5(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lcbx/1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