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王宏伟3D结构光

神外前沿讯,3D结构光(Holoshot?)是一项刚刚诞生的手术机器人注册新技术,这项前沿技术目前对很多人来说,还有一层神秘的面纱。究竟什么是3D结构光?在临床的真实环境中如何应用?是否能够做到又快又准的注册?

医院神经外科王宏伟医生团队,从年6月初开始,在国内开展了3D结构光机器人辅助活检手术,初步积累了应用经验。

王宏伟博士认为3D结构光注册技术又快又准,能够将注册时间从传统方式的20分钟缩减到1分钟左右,并且注册误差不超过1毫米,完全满足临床的精度要求。

3D结构光定位的手术演示视频(点击上图收看)

案例讲解视频(点击下图)访谈要点

神外前沿:目前贵科室应用3D结构光机器人做了多少例手术?

王宏伟:我们也是刚刚开始应用,有五、六例了。对于适合的患者,我们都是推荐用3D结构光注册方法的。

神外前沿:请问怎么验证3D结构光的准确性呢?

王宏伟:常规的头钉注册,我们注册完后都要重新验证,用针头碰触某些点,看是不是在预定的位置,这是传统的验证方法。

3D结构光注册同样是这个道理,就是在人面部任意取一个标志或者解剖结构点,然后结构光发射一个红点,指哪打哪反馈到影像观察仍是这个点,就代表精度没有问题。

另外,3D结构光验证也非常快。原来传统的验证可能需要几分钟时间,结构光验就半分钟,比原来的验证快得多。

神外前沿:用3D结构光注册,在活检手术中大概节约了10~20分钟注册时间?

王宏伟:首先结构光注册不需要术前准备标记点,可以节省30分钟,还可以节省手术当天一早去扫描影像时间。传统的方法,注册时间基本上在20分钟以上;3D结构光注册,大约1分钟时间,确实很快。

神外前沿:我们知道,光学导航也有面部的注册功能,也不用打头钉,直接扫一下就可以,请问这两者注册上有什么区别吗?

王宏伟:两者区别很大。

导航注册是比较传统的点对点的扫描。医院也有两个主流的神经导航产品,不管是碰触式的,还是用摄像头发射红点扫描性的导航,其原理都是通过摄像头发射的激光红点进行的,或者触碰的,可以理解为“盲人摸象”那样,用手摸脸,然后通过触摸的范围来识别。

3D结构光注册原理就不一样,3D结构光相当于拿一张照片,在人脸上几百万像素拍照,提取百万级的点,构成点云,然后结合深度的计算,可以达到非常精确的认证效果,和手机人脸识别一样道理,就是所见即所得,而且是即时认证。

从扫描角度看,导航精度肯定不如3D结构光,导航一点一点扫描,不是点云,差别很大。

误差方面,实际工作中,导航显示误差一般都在2毫米以上,这还是在CT做得很精准扫描的理想情况下。如果稍微差点,误差可能到3-4毫米以上。这对于常规肿瘤的定位没问题,也可以满足临床的基本操作要求了。

但这样的误差,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手术肯定不适合,比如像帕金森的DBS术、癫痫手术的SEEG、活检手术。如果误差达到2毫米以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神外前沿:您提到的手术案例中,用3D结构光的注册精度能达到0.2~0.3毫米水平(详见案例讲解视频)?

王宏伟:我们刚刚完成的一个手术,显示是0.26毫米,这是计算的精度,我们还要考虑到机械臂牵引、机器系统复杂性等方面可能累计的误差,但就算再大的误差,也还是在零点几毫米以内,误差也不会超过1毫米,足够满足临床应用。

神外前沿:3D结构光扫描人面部之后,和之前的哪些影像数据进行配准?

王宏伟:扫描面部可以和术前任意磁共振或CT影像进行配准,配准和CT磁共振的原理相关。3D结构光注册,不管是导航还是手术机器人,建议以CT为基准,因为CT不存在漂移现象。我们一般建议在一毫米以下的薄层CT扫描作为基准像,而非磁共振。当然,现在有工作站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将CT和磁共振融合后,磁共振漂移现象基本上忽略不计了。

病例资料

1.患者于3年前在北京XX医院行左额叶胶质瘤切除术。现考虑肿瘤复发。患者及家属不考虑再次手术治疗。为求病理明确性质以便下一步行放化疗或电场治疗,特来我院行立体定向活检。

2.术前CT

3.术前MRI

4.机器人立体定向活检。术中应用3D结构光注册,简化手术流程。

5.术中快速病理报告为星形细胞瘤Ⅲ级,不排除IV级可能。

6.术后第二天CT示活检灶部位正确。

受访者简介

王宏伟,医学博士,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神经外科副主任委员。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本科,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多年,各种颅内和脊髓肿瘤、颅脑外伤,功能和先天性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善于利用机器人,神经导航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支持机构术精于准往期

华科在线第60期

智能机器人引导下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三例

华科在线第59期

医院侯立军:颅脑创伤和高血压脑出血救治加速融合如何保障手术安全

华科在线第58期

专访赵建华赵恒:云南省首例机器人辅助多导联电极植入微创治疗癫痫

华科在线第57期

北医三院杨军:神经外科新一代导航、3D结构光注册及DTI多模态前沿进展

华科在线

医院吴劲松:对神外机器人3D结构光技术的理解和临床应用

华科在线

医院蒋伟:湖北首例机器人辅助植物人DBS促醒手术

华科在线第54期

医院鲍民: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多种应用和体会如何提高注册速度和精准度尤其重要

华科在线第53期

医院赵瑞:儿童FCD如何实现多模态影像融合+皮层3D可视化下颅内电极植入

华科在线第52期

专访惠州三院李雪松: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下“先穿刺再切除”的功能区附近肿瘤的手术模式

华科在线第51期

医院尹绍雅:在癫痫通路影响运动功能上SEEG如何定位和干预

华科在线第50期

医院胡杰:机器人辅助SEEG电极植入如何避免损伤血管

华科在线第49期

如何在脑出血诊疗中应用人工智能及新一代导航—医院冯铭

第48期华科在线

医院胡杰:机器人辅助SEEG电极植入如何避免损伤血管

第47期华科在线

如何在脑出血诊疗中应用人工智能及新一代导航—医院冯铭

第46期华科在线

专访胡杰:医院功能神外亚专业发展概况

第45期简讯

医院神经外科完成赣南地区首例机器人辅助SEEG儿童难治性癫痫手术

第44期简讯

华科精准手术机器人应用推广会举行-第十届全国功能神外学术会议报道专辑

第43期简讯

医院李俊驹团队在省内率先使用和成功完成机器人辅助DBS手术2例

第42期华科在线

医院舒凯胡峰团队完成疫情后系列机器人辅助功能神外手术

第41期华科在线

龙浩:机器人辅助全麻无框架DBS手术提出术中误差校正新方法-漆松涛点评

第40期华科在线

专访吉大三院高宇飞张金男:机器人辅助脑干出血穿刺引流手术如何提高救治率

第39期-华科在线

专访郑大五附院单峤:科室癫痫手术累计超例的经验分享—王新军点评

快讯

全国首例磁共振实时监测颅内激光消融(LITT)医院完成

华科在线第37期

医院李少一:科室手术以功能保护为特色机器人辅助SEEG有心得-刘云会点评

华科在线第36期

医院宋施委:如何综合影像及电生理信息进行术前致癫痫灶和功能区的评估

临床实战

如何通过SinoPlan一键重建脑血管3D模型

华科在线第34期

医院刘庆祝:儿童癫痫中心外科哪三方面用好机器人(附相关案例)

简讯

Nature主刊发布中国手术机器人无标记定位等技术的研究进展

华科在线第32期

医院王劲:机器人辅助“穿刺类”手术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功能神外最能体现医工结合

华科在线第31期-NeuroSurgery:百例患者回顾性研究证明LITT是治疗颅内肿瘤和癫痫等病种的新手段-医院张凯点评

手术视频征集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青年医师脊柱脊髓手术技能大赛

华科在线第29期

医院陈富勇:癫痫外科和机器人辅助SEEG/DBS手术经验谈

华科在线第28期

哈医大二院郭冕:如何用机器人解决深部脑出血穿刺的精准难题附血肿穿刺流程图

蒋传路点评

第27期-快讯

神外手术计划软件SinoPlan免费版在线发布

华科在线第26期

浙医二院朱君明:Sino神外机器人临床应用前沿从影像融合到手术入路设计

华科在线第25期

专访北大一院蔡立新:国内小儿癫痫手术量快速增长但面临三大发展瓶颈

华科在线第24期

专访医院陶蔚:科室成立两年疼痛治疗成为功能神外“增长点”

华科在线第23期

从脑出血到DBS机器人在神外五大适应症详解—重庆三博刘长青

华科在线第22期

医院杨治权:双侧Gpi-DBS治疗Meige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华科在线第21期

神外手术机器人新型注册系统辅助DBS手术研究-医院郭毅

华科在线第20期

意念控制机械手浙大二院张建民团队完成国内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

华科在线第19期

医院徐纪文:SEEG术前磁共振为什么必须做1毫米薄层扫描

华科在线第18期

医院漆松涛:下丘脑损伤修复机制研究获进展会改变哪些神外手术

华科在线第17期

医院杨治权:机器人导航和影像后处理技术推动和正在改变功能神外的发展进程

华科在线第16期

专访清华大学王广志:神外手术机器人研发四步走感知能力是关键

华科在线15期

医院张世忠:帕金森病DBS手术开展二十年感悟潜在风险如何排除

华科在线第14期

专访首都儿研所李云林:小儿癫痫手术的方向是更微创机器人有哪些应用价值

华科在线第13期特约访谈

医院史建国、高在芬:完成山东省首例机器人辅助SEEG儿童难治性癫痫手术

华科在线第12期

医院李世亭:颅神经功能是神外手术最后“堡垒”科室年手术量将超台

华科在线第11期

医院张凯:神外手术机器人在SEEG中应用的六个优势

华科在线第10期

专访周文静:3D重建和影像融合等软件是国产手术机器人最大优势

张玉琪点评

华科神外在线第9期

专访杨学军:攻关胶质瘤残余与浸润部分的术中识别和切除实时跟踪的神外手术设备研发项目启动

华科神外在线第8期

专访浙医二院张建民:脑血管介入技术势不可挡神外医生参与才能如虎添翼

术精于准第7期

专访浙医二院张建民:科室60年发展概况及复合手术室手术机器人等技术装备特色

术精于准第6期

机器人辅助SEEG手术的优势在哪里未来其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浙医二院朱君明

术精于准第5期

浙医二院朱君明:机器人辅助DBS手术除了精准还有哪些优势

张建民点评

术精于准第4期

机器人辅助DBS手术注册方式和时间上有哪些突破—医院郭毅

术精于准第3期

医院李建宇:如何利用手术机器人提升DBS植入的精准度

术精于准第2期

[更新]讨论实录:神外手术机器人的安全底线和人工智能突破路在何方

术精于准第1期

讨论实录:除了取代头架癫痫外科还需要什么样的手术机器人

术精于准

术精于准周刊由华科精准与神外前沿新媒体联合制作,旨在以病例报道形式,推动中国神经外科手术的精准化。欢迎业界专家供稿与支持;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障文章的完整性,联系邮箱shenwaiqianyan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uzngq.com/zllcbx/12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